动态列表

  • 一觉醒来,GitHub没了?CEO辞职,微软接管,开发者天塌了
  • AI全国榜单爆冷,全网吃瓜大狂欢!这家黑马竟靠DeepSeek杀进全国TOP 2
  • 物理学「AlphaGo时刻」?40年未竟之事被AI一举攻破,顶尖物理学家集体傻眼
  • 刚刚,商汤内部两万字复盘曝光:多模态通往AGI核心路线首次公开
  • 让强化学习快如闪电:FlashRL一条命令实现极速Rollout,已全部开源
  • 从物竞天择到智能进化,首篇自进化智能体综述的ASI之路
  • 破解效率与成本难题:华为UCM技术推动AI推理体验升级
  • SIGGRAPH上,英伟达发布物理AI开源新技术,更新RTX Pro产品线
  • 身家25亿刀,是四家公司创始人,这位伯克利教授还在给本科生上课
  • 商汤王晓刚:世界模型将加快AI从数字空间进入物理世界,「悟能」想做那个桥梁
  • AI全面挖掘微蛋白价值:首次引入合成负样本训练,剔除92%噪声,摆脱保守依赖
  • 是「福尔摩斯」,也是「列文虎克」,智谱把OpenAI藏着掖着的视觉推理能力开源了
  • 东方理工·甬江论坛|新大学、新使命,邀你共启未来
  • LLM总是把简单任务复杂化,Karpathy无语:有些任务无需那么多思考
  • ICCV 2025 | 小红书AIGC团队提出图像和视频换脸新算法DynamicFace
  • 聚焦前沿,见证未来!「X·创新』产品SHOW圆满举办!
  • 刚刚,OpenAI拿下IOI金牌,仅次于前五名人类选手!参赛推理模型才夺得IMO金牌
  • Lumina-mGPT 2.0:自回归模型华丽复兴,媲美顶尖扩散模型
  • 雷军:小米YU7改名,被误会是丐版;传淘宝闪购周末峰值超美团;低价 MacBook 或年底亮相,599 美元
  • OpenAI开源霸权5天终结,百川M2一战夺冠!实测比GPT更懂中国医疗
  • 硅谷精英放弃生娃!MIT女记者揭秘:人类只是AI垫脚石,世界很快就毁灭
  • 41个榜单SOTA!智谱最新开源GLM-4.5V实测:看图猜地址、视频秒变代码
  • 2025全球大模型应用报告:红海混战「忠诚度」瓦解,用户脚踏4.7条船!
  • 昆仑万维发布新模型 SkyReels-A3,开启五天技术发布周
  • 世界机器人大会:笨拙的今天,与狂奔的明天
  • 「一只手有几根手指」,你的GPT-5答对了吗?
  • 4D空间智能:AI如何一步步「看懂」时空结构?一篇综述解析通往四维世界的五大层次
  • 智谱终于发布GLM-4.5技术报告,从预训练到后训练,细节大公开
  • 从捍卫者到引路人,上交&上海AI Lab提出LEGION:不仅是AI图像伪造克星,还能反哺生成模型进化?
  • ICCV 2025 | 机器人自主探索未知复杂空间?GLEAM破解主动探索建图的泛化难题
  • 脑子比不过AI,手也要沦陷了?这只灵巧手看得我有点慌
  • 第二届 “兴智杯” 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专题活动明天开启,技术解析 + 资源对接一站式平台重磅来袭!
  • 机器人上下文协议首次开源:阿里达摩院一口气放出具身智能「三大件」
  • Attention Sink产生的起点?清华&美团首次揭秘MoE LLM中的超级专家机制
  •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论坛圆满举行,北京人形公布多项创新成果
  • ACL 2025 | 湖南大学、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提出蛋白互作预测新方法,让LLM学会解读蛋白质网络
  • 宇树、银河通用都在用:英伟达「物理AI」技术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 毒液抗菌搭配深度学习,千万级数据组中筛得386条备选,91.4%体外验证成功
  • 马斯克:可能失去特斯拉控制权;何小鹏:听雷军劝,全新 P7 做 24 小时耐力测试;传华为将发 AI 推理突破成果
  • OpenAI惊人自曝:GPT-5真「降智」了!但重现「神之一手」,剑指代码王座
  • 刚刚,谷歌摊牌:Genie 3让你1秒「进入」名画,人人可造交互世界!
  • 突破40年Dijkstra算法瓶颈,清华教授等颠覆教科书!斩获STOC最佳论文
  • 小红书为什么要做“漫展”?
  • 腾讯张正友:具身智能必须回答的三个「真问题」
  • token危机解决?扩散模型数据潜力3倍于自回归,重训480次性能仍攀升
  • 联合理解生成的关键拼图?腾讯发布X-Omini:强化学习让离散自回归生成方法重焕生机,轻松渲染长文本图像
  • 40年后,Dijkstra算法极限再被突破,清华段然团队更快最短路径算法摘STOC最佳论文
  • GPT-5 发布后遭用户吐槽,GPT-4o 重新上线;苹果创五年多来最大单周涨幅;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破 80 亿元:《南京照相馆》超 20 亿|极客早知道
  • AI「解码」古罗马,重现千年铭文真相!DeepMind新模型再登Nature
  • Gemini再揽金牌,力压大学学霸,AI数学推理时代来了!
  • 内幕曝光:OpenAI模型坦承不会第六题,3人俩月拿下IMO金牌!
  • 实测GPT-5 Pro:别被普通版骗了!Pro才是OpenAI真正的顶级模型
  • GPT-5问题太多,奥特曼带团回应一切,图表弄错是因「太累了」
  • ARPO:智能体强化策略优化,让Agent在关键时刻多探索一步
  • ICCV 2025 | 新型后门攻击直指Scaffold联邦学习,NTU联手0G Labs揭示中心化训练安全漏洞
  • 用户痛批GPT-5,哭诉「还我GPT-4o」,奥特曼妥协了
  • 上海AI Lab、浙大EagleLab等提出RRVF:利用「验证非对称性」,只输入图片学习视觉推理
  • 银河通用亮相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搭载英伟达最新 Thor 芯片,Galbot 全球首发震撼登场
  • 李想称知道哪个品牌在黑理想;比亚迪:App 将继续使用「比亚迪」原名;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 | 极客早知道
  • 银河通用WRC首发英伟达Thor,银河太空舱世界首创城市级机器人应用
  • OpenAI o3封王,4比0横扫马斯克Grok 4!全球大模型对抗赛完美收官
  • 单机狂飙4万亿参数,国产AI「四大天王」首次合体!这台超节点鲨疯了
  • 首篇WebAgents综述:大模型赋能AI Agent,实现下一代Web自动化
  • 维他动力Vbot:当遥控器被丢掉,才是机器狗「有生命感」的第一步?
  • 挤不动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自变量秀出了真·通用具身智能
  • 4比0横扫Grok 4,o3强势夺冠,首届大模型对抗赛结果出炉
  • 扩散LLM推理新范式:打破生成长度限制,实现动态自适应调节
  • GPT-5真的拉胯吗?机器之心一手实测,网友:还我4o、还我4.5
  • 从Debugger到Developer : 低代码时代新基准NoCode-bench,SWE-Bench作者力荐
  • 上天入地,从内而外:大疆 DJI OSMO360 深度评测
  • 「贴地飞行」:大疆 ROMO 扫地机器人首发体验
  • 「油车智障」的招牌,被奥迪一脚踢开
  • GPT-5 来了,多项能力屠榜;OpenAI 给所有员工发 150 万美金奖金;特朗普喊话英特尔 CEO:必须立即辞职
  • 刚刚,奥特曼发布GPT-5!人人免费用「博士级」智能,基准图错误遭全网吐槽
  • 北大、字节跳动联手发布SWE-Swiss:一把修复代码Bug的「瑞士军刀」,完整配方直指开源SOTA
  • 刚刚,小红书开源了首个多模态大模型dots.vlm1,性能直追SOTA!
  • 一夜颠覆Sora神话,H200单卡5秒出片!全华人团队开源AI引爆视频圈
  • OpenAI GPT-5 发布:模型能力全面「屠榜」,构建「超级智能」的第一步
  • 从能展示到能顶岗,人形机器人的「上班时刻」到了吗?
  • 行业唯一大电池旗舰性能机,iQOO Z10 Turbo+ 2199元起正式发布
  • 云计算一哥首度牵手OpenAI,大模型「选择」自由,才是终极胜利
  • 颠覆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Agentic Web来了!
  • 三重激励+全周期扶持,即梦升级这个计划,让AI创作者的成长有迹可循
  • DeepSeek的GRPO会导致模型崩溃?看下Qwen3新范式GSPO
  • 硬核拆解大模型,从 DeepSeek-V3 到 Kimi K2 ,一文看懂 LLM 主流架构
  • 让AI读懂「言外之意」:AI4SG团队发布首个心理健康污名语料库,破解隐性偏见识别难题
  • 谷歌开源DeepPolisher,基因组组装错误率减半,Jeff Dean:令人振奋!
  • AI 能造世界了?谷歌 DeepMind 的 Genie 3 分秒生成《死亡搁浅》
  • 一块钱的AI,开始审判人类
  • 您猜怎么着?Grok 4进决赛,大模型对抗赛Gemini全军覆没,马斯克「装」起来了
  • 人大高瓴-华为诺亚: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记忆机制的系列研究
  • 3秒级破百+820km续航,全新小鹏P7定义智能轿跑新标准
  • 傅利叶发布全新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定义"有爱的"交互新范式
  • GPT-5 发布时间定了;宝马 i 系列汽车设计主管 Kai Langer 宣布加入小米;消息称爱奇艺拟赴港上市融资 3 亿美元
  • 鼠标的未来是手环?解码肌肉信号,Meta黑科技登上Nature
  • Claude Opus 4.1代码实测惊人!OpenAI开源模型却只会写屎山?
  • 爆冷!首届大模型争霸,Grok 4下出「神之一手」?DeepSeek、Kimi惨遭淘汰
  • 全球独家首测Genie 3,实验室细节曝光超震撼!AGI最后一块拼图已实现
  • ICML2025|探索损失加权机制的本质以实现更好的LLM反学习
  • 快270倍,精度超93%,浙大侯廷军、康玉团队等全新扩散生成模型,树立蛋白质-多肽对接新标准
  • 群核科技InteriorGS数据集登顶全球开源榜首
  • Grok 新上的 AI 视频生成,自带「擦边」模式,马斯克靠「踩黄线」称霸 AI?
  • 闹玩呢!首届大模型对抗赛,DeepSeek、Kimi第一轮被淘汰了
  • Token成本下降,订阅费却飞涨,AI公司怎么了?
  • ICCV 2025 | SeaS: 工业异常生成+正常合成+精准掩码大一统框架,指标全面碾压SOTA
  • 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多智能体蜂群掀起安全与 AI 融合革命
  • 震撼,世界模型第一次超真实地模拟了真实世界:谷歌Genie 3昨晚抢了OpenAI风头
  • 就是阻击OpenAI,Claude抢先数十分钟发布Claude Opus 4.1
  • 北大、蚂蚁三个维度解构高效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前沿进展+发展方向
  • OpenAI重新开源!深夜连发两个推理模型,o4-mini水平,笔记本、手机可跑
  • Discrete Tokenization:多模态大模型的关键基石,首个系统化综述发布
  • 今年CJ,AI 成了游戏产业的「必答题」
  • OpenAI 完成 80 亿美元融资,估值 3000 亿;宇树发布新一代机器狗;英伟达深夜发声:不存在后门、终止开关、监控软件|极客早知道

AI正在掏空大脑,思想沦为残废!未来只分AI的「主人」和「奴隶」



  新智元报道  

编辑:英智
【新智元导读】我们都爱AI带来的「认知捷径」,但CEO Greg Shove却分享了他认知滑坡的亲身经历。真正的分水岭不是用或不用AI,而是你选择成为驾驭AI的「驾驶员」,还是被其淘汰的「乘客」。

全世界都为AI疯狂。

短短两年内,近10亿人开始用OpenAI的产品。

这正是硅谷的经典套路:把产品做得足够出色,把价格降得足够低廉,让我们彻底上瘾,然后再琢磨如何赚取数十亿美元。

我们之所以热爱AI,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捷径」。

但……长此以往,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好事。

我们先是让AI接管一些小任务,很快就会发现,它几乎包办了所有事情。

最终,我们将会失去思考能力、工作和未来的机遇。

但这并非无法避免的宿命。


Greg Shove的故事


一起看来Greg Shove——Sectio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分享。

以下是他对于AI使用的分享:

2023年3月,我第一次使用了ChatGPT。


如今,我每天都在使用ChatGPT或Claude。


AI确实让我的脑力工作变得更快、更高效。


但与此同时,我也在认知上变得越来越懒惰。过去,我必须仔细检查AI生成的草稿。


但现在,它90%的情况下都能给我一份不错的初稿,这让我越来越懒得去检查它的工作。


一年前,我认为未来的职场将分为「用AI的人」和「不用AI的人」。


现在我意识到我错了。五年后,每个人都会使用AI。

届时,真正的分水岭将出现在两类人之间:一类是能够驾驭AI的人,另一类则是将自己的思考完全外包给AI的人。

「思维外包」让思考能力退化?


人类一直在想方设法减轻认知负担。

在书籍普及之前,吟游诗人需要背诵荷马的整部《Iliad》。

如今,科技已成为大脑的延伸,帮助我们处理计算、导航和笔记等任务。

但AI与众不同。它几乎能处理任何认知任务,并且让人感觉效率极高。

因此,「思维外包」的开端往往是无意识的。

你让AI帮你起草一封邮件,它做得很好,为你节省了10分钟。

接着,你让它为你制作一份演示文稿的大纲,它也精准地完成了。

渐渐地,你开始用它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制定战略。

你开始依赖AI来完成工作,而你自己的相关技能,也随之慢慢萎缩。

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发布的一篇论文表明,生成式AI会削弱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链接: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wp-content/uploads/2025/01/lee_2025_ai_critical_thinking_survey.pdf

当知识工作者对AI的输出结果充满信心时,就更不愿意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信任AI的人,通常会把自己当作AI的事实核查员。但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

  1. 我们高估了自己识别AI错误的能力。

  2. 想要跳过事实核查的诱惑会越来越强烈


AI时代的「驾驶员」与「乘客」

在未来十年,知识工作者将分化为两个群体:AI驾驶员AI乘客

AI乘客会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认知工作全权委托给AI。

他们会把一个指令粘贴到ChatGPT里,复制结果,然后直接当作自己的成果提交。

短期来看,他们会因为工作速度更快而受到奖赏。

但随着AI在工作中越来越不需要人类的监督,这些「乘客」因为无法为AI的产出增加任何价值,最终将被视为多余的人

AI驾驶员则会坚持主导和驾驭AI。

他们会将AI的生成内容作为初稿,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修改。

甚至会有意关掉AI,给自己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

从长远来看,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急剧扩大。

AI驾驶员将获得巨额财富,而AI乘客则会沦为可被替代的廉价劳动力。

你的大脑是宝贵财富,切勿荒废!


通过以下方式,成为AI的主人:

  • 从你熟悉的领域开始。在你已经具备专业知识的领域使用AI,并对其输出结果保持批判性审视。

  • AI对话,而不是直接索要答案。不要直接问AI:「营销预算该怎么花?」而是给AI提供限制条件、输入信息、各种选项,并与它进行辩论。

  • 保持高度警惕。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不要想当然地认为AI的输出就足够好。而是去问:「这真的是一个好建议吗?」

  • 践行主动怀疑精神,坚守批判性思维。用你自己的观点不断地探查AI。比如,你可以问它:「这个方案是不是低估了这项投资的风险?」

  • 抵制将「第一稿」完全外包的诱惑。直面空白文档或许令人畏惧,但这是激活你大脑、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一步。

  • 做出最终决策,并为此负责。对于每一个中高风险的决策,AI都应该是你的辅助工具,但它不能替你做最终决定。作为人类,你要为自己的决策承担全部责任。


有了AI,你就拥有了一个全天候在线、并且在任何领域都堪称「专家」的伙伴。

但你此刻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你将会看到许多同事放弃主动思考,将决策权外包给AI。

许多人甚至直到认知能力已经萎缩时才后知后觉。而到那时,一切都将难以挽回。

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利用AI来挑战和强化你的思维,而不是取代它。


为何人们对AI大迁徙心生犹豫


当今顶尖的聊天机器人几乎可以肯定不具备人类那样的意识,但它们的行为却常常酷似有意识。

就像过去的技术变革一样,先行者们不仅是在跨越门槛,更是在定义门槛。

正如电力、互联网或移动计算时代一样,价值往往在早期就向先行者集中,而要求其他人跟进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但这次,至少在三个重要方面截然不同。

首先,AI不仅仅是自动化任务。它开始侵占那些本属于人类的领域,如判断力、语言和创造性表达,模糊了机器与人类的分界线。

其次,人们接纳它的速度超过了理解它的程度

许多人每天都在使用AI,却仍在质疑是否该信任它、相信它,甚至不完全明白它在做什么。

第三,AI不仅改变了我们做什么,它还重塑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个性化的回复和生成式工具正在瓦解我们共享的认知基础。

我们正处在认知大迁徙(cognitive migration)的早期阶段。

历史提供了一个隐喻。在《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里,并非所有人都渴望离开埃及。

迁徙,从来都不只是地理或进步的问题,它关乎身份、信任,以及在舍弃已知、奔赴未知时所面临的风险。

认知迁徙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纯粹将其视为一个技术或经济挑战,就会忽略其人性化的轮廓。

有些人会迅速行动,有些人会选择观望,还有些人会质问这片新大陆是否尊重他们所珍视的价值。

然而,无论如何,这场迁徙已经开始。

尽管我们希望设计一条尊重多元认知和工作方式的道路,但这片新大陆的地形,早已被那些行动最快的人所塑造。

认知迁徙,路在何方


未来,一个水管工可能会在业余时间用AI写一本儿童书。

就像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取代了体力劳动一样,AI正在重塑认知领域的有用、高效或技能的定义。

并且,与其他转型期一样,早期红利往往集中在那些拥有资源、精通技术且灵活应变的人手中,而风险则更多地落在那些适应较慢的人身上。

它不仅仅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它正在重绘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

早期的技术延伸了我们的体力或加速了信息交流,而AI则直接侵占了判断力、语言和创造力。

它不只是加速认知,它开始执行认知。

AI融入日常工具的速度,远超于监管或公众理解的跟进速度。它如此诱人,以至于许多人在完全信任或理解它之前就开始使用。

或许最重要的是,AI不仅改变我们做什么,还改变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认知迁徙不仅仅是工具的更迭。正如多位科技领袖所言,它的重要性堪比人类发现并使用火

它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足,提供更广博的知识、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更丰富的创意渠道。

但它也可能导向一个反乌托邦式的结局,以财富高度集中、大规模失业和机遇急剧萎缩为标志。

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场被迫的迁徙,其驱动力更多来自经济压力,而非个人选择。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最近警告说,AI可能在五年内淘汰半数的入门级白领工作,并将失业率推高10-20%。

如今显而易见的是,AI能力的扩张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机构或个人的准备速度。

在追求效率的浪潮中,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少会等待共识的形成,也很少会带来软着陆。

大迁徙已经开始。

问题不再是它是否会重塑工作、身份和机遇,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去面对它最终塑造出的那个未来。

参考资料:
https://venturebeat.com/ai/why-ai-is-making-us-lose-our-minds-and-not-in-the-way-youd-think/
https://venturebeat.com/ai/when-progress-doesnt-feel-like-home-why-many-are-hesitant-to-join-the-ai-migration/


<br>


    <a class="media_tool_meta meta_primary"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amp;mid=2652618616&amp;idx=3&amp;sn=7e7f152fb53491ea281db02fb4c044d6&amp;chksm=f02957ea7bf5838fa418d981cba91d4796baa3c04cd64ac1931b22bddfdaea573714d34a4126&amp;scene=0#rd"  target="_blank">文章原文</a>
    <br>




<img alt="" class="" height="1px" src="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www.jintiankansha.me/rss_static/5418/p0YcA7LbmM&amp;maxage=1y"  width="1px"></div></div></body></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