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09-11 23:45 北京
三大范式 × 三类证据,全景解读大模型的隐藏思维
大语言模型(LLMs)的“聪明与否”,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们能否真正完成复杂推理。过去,研究者常依赖显式链式推理(Chain-of-Thought,CoT),让模型逐步写出思考过程,虽然可解释,但输出冗长、计算开销高。
近两年兴起的隐式推理(Implicit Reasoning),则把推理过程隐藏在模型内部,相当于模型在“静默思考”,既提升了效率,又带来了新的理解和挑战。
近日,港科大(广州)DIGAI Lab 团队联合多所高校发布了全景综述,从技术范式、实证证据、评测基准与未来方向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隐式推理的研究进展,为这一新兴领域勾勒出完整的知识架构。
论文标题:
Implicit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2509.02350
论文仓库:
https://github.com/digailab/awesome-llm-implicit-reasoning
发文单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耶鲁大学
背景与动机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LLMs)在数学推理、问答和复杂决策等任务上表现惊人,推理能力也逐渐成为衡量模型“智能水平”的关键指标。
过去常用的显式推理(Explicit Reasoning),如 Chain-of-Thought,会让模型逐步写出中间步骤,虽然易于理解,但生成过程冗长、计算成本高。最近,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另一种更高效的方式——隐式推理(Implicit Reasoning)。
该综述构建了一个系统化框架,从技术范式(潜在优化、信号引导、层递归)、存在证据(结构、行为、表示)、评测基准以及挑战与未来方向四个维度,对隐式推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类与梳理。
显式推理 vs. 隐式推理
要理解隐式推理,首先要看一看它和显式推理的差别。
显式推理(Explicit Reasoning):模型会在自然语言中逐步写出推理链条(比如 “Step 1… Step 2…”),优点是清晰、可解释,但代价是生成过程冗长、推理速度慢。
隐式推理(Implicit Reasoning):模型把推理过程“藏”在内部潜在结构和动态计算里,不再输出中间步骤。这样做能够提升效率,探索推理的多样性,但缺点是过程不透明。
正是这种对比,让隐式推理显得格外有研究价值:如何在保证高效的同时,真正理解、激发模型内部的“静默思考”?
技术范式
这篇综述对现有隐式推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技术范式(Technical Paradigms)的角度加以归纳。现有工作整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包含若干具体方向:
1. 潜在优化(Latent Optimization)
这类方法的核心是在不输出中间文本的情况下,直接对模型的内部表示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推理在潜在单元上连续完成。根据优化目标的粒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token 级、轨迹级和内部状态级。这种划分展示了模型在不同潜在层面实现和控制推理的方式。
(1)Token-Level:在 token 粒度上进行操作,例如插入特殊 latent token,或调整 token 表示来调控推理过程。
(2)Trajectory-Level:以推理步骤为基本单位进行建模与优化,例如通过语义锚定、效率自适应、逐步精炼、多样化探索等方式调控推理过程。
(3)Internal-State-Level:以内部状态为作用对象,例如通过知识蒸馏、门控机制、隐式记忆或后验推断等方式,来引导和调控隐式推理过程。
综上所述,潜在优化方法通过在不同粒度上对推理进行压缩与调控,把显式的推理链转化为潜在空间中的紧凑表示。这类方法既降低了生成开销,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推理语义,为隐式推理提供了一条高效而灵活的实现路径,也为未来探索效率与解释性的统一提供了可能。
2. 信号引导控制(Signal-Guided Control)
通过显式或潜在的“信号”来调控推理过程,让模型在不输出中间步骤的情况下分配更多内部计算资源。信号既可以是外部显式 token,也可以是内部潜在变量:
单一类型的信号(Single-Type Signal):依靠一种统一的控制信号来调控推理,例如插入特殊 token(thinking、pause、planning、filler token 等),或在潜在空间中加入单一控制向量(如 LatentSeek)。这些信号可以在训练时固定,也可以在推理时动态调整。
多重类型的信号(Multi-Type Signal):同时结合多种控制信号,分别管控不同的推理环节。例如 Memory & Reasoning 用不同 token 分别调控记忆检索和逻辑推理,Thinkless 通过 ⟨short⟩ 与 ⟨think⟩ token 控制短推理或长推理路径。
这类方法为隐式推理提供了一个“控制面板”,让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管控模型的内部计算。
3. 层循环执行(Layer-Recurrent Execution)
这一类方法把 Transformer 的层级结构看作循环计算单元,让推理在层与层之间反复展开,相当于在模型内部“循环思考”。这样一来,模型可以在不增加参数的情况下,像显式推理那样模拟多步推理链。
现有工作大多采用循环结构、动态深度或对齐机制,在保证参数效率的同时,为模型提供更强的长链推理和跨任务泛化能力。
整体来看,这类方法强调 LLM 的深层结构本身可能就是隐式推理的“引擎”,通过循环与递归计算来支撑复杂任务中的多步思考,并在长链推理和跨任务泛化上展现潜力。
隐式推理存在的证据
隐式推理的提出并不是凭空假设。研究者们已经从多个角度找到了它存在的迹象,这些证据主要来自三方面:
1. 结构证据(Layer-wise Structural Evidence)
研究表明,隐式推理在模型层级结构中已有迹象:中间层激活即可近似最终答案,说明推理往往在深层之前就已完成;不同层次还能分工协作,将复杂任务逐步拆解执行;理论上,模型内部甚至可并行保留多条潜在推理路径,以“叠加”方式完成复杂计算。
这些发现共同揭示 Transformer 的层级结构可能天然蕴含隐式推理能力。
2. 行为证据(Behavioral Signatures)
也有研究从模型可观察到的行为上,证明隐式推理的存在,例如,模型在过拟合后的长期训练中会突然“觉醒”,在解题时可能出现“跳步推理(step skipping)”,或者出现“推理跳跃(reasoning leap)”等特征,这些现象都表明,推理并不总是依赖显式输出。
3. 表示证据(Representation-Based Analysis)
研究者们通过探针(probing)、激活干预(intervention)、反向工程等方法,发现模型的隐藏表示中蕴含推理痕迹:注意力模式里隐式编码了推理树;推理模式编码在网络权重和激活中,甚至能在不依赖显式提示的情况下诱发出推理过程。这些结果表明,隐式推理可能真实存在于模型的内部表征之中。
三类证据相互补充,共同支持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使隐式推理的模型表面上保持沉默,它的内部仍可能在进行复杂的多步推理。
评测与基准
1. 评价指标(Metrics)
当前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来评估隐式推理:
答案正确性(Answer Correctness):最终答案是否正确,如准确率、Pass@k。
效率表现(Resource Efficiency):推理时间、输出长度和计算资源开销,突出隐式推理的在效率方面的优势。
底层语言建模能力(Perplexity,PPL):用困惑度(Perplexity)等指标反映基本语言基础能力,这是推理的底座。
内部可解释性(Probing Accuracy):借助探针等方法,间接验证模型是否真的在内部执行了多步推理。
2. 基准数据集(Benchmarks)
(1)通识与常识推理(General Knowledge and Commonsense Reasoning):测试模型对日常知识和通识科学的掌握。
(2)数学与编程推理(Mathematics and Programming Reasoning):考察模型精确推理、符号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3)语言建模与阅读理解(Language Model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关注模型基本的语言建模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推理能力。
(4)多跳与多学科问答(Multi-hop and Multidisciplinary Question Answering):需要模型对多领域、多层级信息进行整合。
(5)多模态推理(Multi-modal Reasoning):结合文本、图像等多模态信息完成复杂推理,评估视觉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
整体来看,隐式推理的评测体系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还缺少专门为其设计的大规模基准。这也是未来研究亟需突破的方向之一。
挑战与未来方向
隐式推理仍处于早期阶段,主要面临六大挑战:
1. 可解释性不足
推理过程不可见,难以确认模型是否真的在“思考”。未来需要发展专门的可视化、因果干预等方法来揭示内部机制。
2. 缺乏控制与可靠性
当模型出错时往往没有提示,在高风险场景中难以部署。未来应探索可控推理机制、置信度评估,以及支持可验证或可干预的混合策略。
3. 性能落后于显式方法
在复杂任务上,隐式推理的准确率仍低于显式推理。未来可尝试“隐式 + 验证”的混合方式,或引入更贴合隐式轨迹的训练目标。
4. 评测标准缺失
现有研究使用的数据和指标差异较大,结果难以比较。未来亟需建立统一的隐式推理基准和评测协议,涵盖内部一致性、公平性比较、深度和鲁棒性等维度。
5. 架构与泛化受限
许多方法依赖特定模块或小规模实验,不易扩展到更大模型。未来应探索架构无关的通用设计,并在大规模模型上系统验证隐式推理的能力。。
6. 依赖显式监督
当前方法多依赖显式推理链来训练,导致成本高、扩展性差。未来值得研究直接作用于潜在轨迹的监督方式,如隐式一致性约束、自验证目标或无监督结构发现。
结束语
隐式推理为理解大语言模型的内部计算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它突破了显式推理冗长、低效的限制,使推理能够在潜在空间中“静默完成”。从技术范式到存在证据,再到评测方法与未来挑战,隐式推理的研究图景逐渐清晰。
随着探索不断深入,它有望成长为下一代大模型推理机制的重要范式,并推动 LLM 在效率、泛化与智能水平上的全面跃升。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