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列表

  • 乔纳森下一个iPhone神话,要黄了?OpenAI秘密AI硬件深陷三重困境
  • 3年手搓ChatGPT!剑桥天才少年在Minecraft游戏中爆火回归
  • 一举击败Claude Code!微软提出代码生成黑科技:一键直出36K行代码
  • 刚刚,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得主点燃器官移植希望
  • OpenAI入股AMD,股价暴涨35%!奥特曼左手黄仁勋,右手苏姿丰,通吃全球算力
  • 自进化Agent的第三种可能:隐式记忆,不动模型参数,胜过GRPO
  • 真实数据、全链路、可复核:GenoMAS打造更可信的基因分析智能体
  • NeurIPS 2025 | 高通提出GCL:无需额外数据,通用多模态检索迎来“一统江湖”新范式
  • 今日迎本世纪「最晚中秋月圆」;雷军:小米17 五天销量破百万;ChatGPT 或添私信聊天功能
  • 腾讯王者归来:混元图像3.0登顶LMArena!一手实测全球最强图像AI
  • AI「学不会」竟成相变探针!UCSD华人联手谷歌等,曝光量子纠缠秘密
  • 最新,2025诺奖预测出炉!中国科学家有望拿下化学奖?
  • 奥特曼:感受不到GPT-5变强,是因为你还不够「专业」
  • GPT-6或将比GPT-5强10倍!奥特曼揭秘ChatGPT如何诞生
  • 宾大提出F³:事件相机迎来“预测性”表征新范式,光流、分割、深度全SOTA!
  • “移步换景”一试,大模型全乱了:OST-Bench揭示MLLM时空推理短板
  • NeurIPS 2025 | AI也能做数学建模?本科生携手MM-Agent勇夺美赛全球前2%
  • LSTM之父再出手!xLSTM挑战Transformer:一场关于Scaling Laws的正面交锋
  • 微软下架「炉石」等多款游戏;华为云:华为算力效能超英伟达芯片 3 倍;马斯克回应特斯拉机器人打拳:并非遥控
  • 陶哲轩联手GPT-5,1小时攻克数学难题!全程无需编码,OpenAI副总惊呼
  • 1亿签约金抢AI大神?谷歌AI元老劝退全网:别再读博了!
  • 三天逆袭,Sora登顶美榜!15秒大片玩疯奥特曼,全网直呼真假难辨
  • 10个Agent一键组队:并行智能体协作,端到端交付从24h缩减到4h!
  • 首位AI女演员出道!好莱坞「天敌」来了,下一代偶像全是代码制造?
  • 南理工提出FMC-DETR:巧用“频率解耦”,航拍小目标检测精度飙升8.2% AP50
  • 网红挑战特斯拉FSD穿越美国出车祸;小米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Sora 登顶美区苹果商城免费榜
  • 刚刚,Anthropic紧急换帅!新任CTO执掌算力命脉,直面OpenAI千亿赌局
  • Gemini 3.0 Pro内测流出,编程实力惊人!下周上线
  • 刚刚,奥特曼首曝:AI取代CEO后,我想去当农民!
  • 华人主导谷歌SLED,论文登顶会!一键让模型学会自救
  • LeCun考虑辞职!Meta AI百亿豪赌引爆「内战」,逼走首席科学家
  • NeurIPS 2025 | RAD:基于大规模3DGS孪生数字世界的端到端强化学习训练策略
  • 小米 17 系列销量超百万;苹果新产品泄密源头疑为越南工厂;低价版 model Y 现身官网代码|极客早知道
  • 刚刚,这家0产品0模型就估值854亿的公司,终于发布了首款产品!
  • 刚刚,奥特曼亲赴,韩国「举国」投靠!
  • 奥特曼「一张脸」引爆全球狂欢!Sora 2冲上APP榜第三,邀请码炒到1250元
  • 60岁老人AI养生三个月吃进医院!「AI精神病」全球扩散,OpenAI急招医生
  • 一杯咖啡,3亿美金!斯坦福天才少女退学创业,Meta AI大牛排队加入
  • 武大新作MASt3R-Fusion:融合IMU与GNSS,为新一代视觉SLAM注入“多感官”智慧
  • 中科大、清华、快手等发布OpenGPT-4o-Image:为多模态AI打造的“超级燃料”,图像编辑性能提升18%
  • 历史首位,马斯克身家突破 5000 亿美元;王腾注销、清空多个社媒账号;美国演员工会抵制 AI 演员
  • 刚刚,OpenAI Sora 2重磅登场!首个APP上线,或将成为AI时代新TikTok
  • Sora 2全网疯狂实测:以假乱真、脑洞大开、虚实难分|附首个APP教程和邀请码
  • OpenAI和DeepMind大佬离职联手,誓用AI科学家实现室温超导!已融3亿美元
  • 南洋理工联合商汤提出Visual Jigsaw:像玩拼图一样,显著提升多模态大模型的视觉理解力
  • 天津大学联合腾讯提出Wan-Alpha:一键生成高质量透明视频,发丝级抠图不再是梦
  • OpenAI 深夜重磅推出新视频模型和独立 App;英伟达市值突破4.5万亿美元;特斯拉预计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 极客早知道
  • 刚刚!软银系创始人4个月打造机器人超级黑马,获2轮近亿元融资
  • 博士生,当代最穷科研民工?Nature最新调查:不涨工资,我们就跑路了
  • Thinking Machines曝LoRA终极指南:10倍学习率,媲美全参微调
  • AI改造出行体验:滴滴的试验能否开启行业范式转变?
  • GPT-5「降智」真相曝光:不是变笨,而是五个超级开关没激活
  • OpenAI 刚刚发布了属于 AI 的抖音,还有 Sora 2
  • YOLO26首份学界评论:端到端无NMS,目标成为边缘设备实时目标检测新标杆
  • NeurIPS 2025 | 清华大学与华为等提出全新正则化方法,破解稀疏视图3DGS“协同适应”难题
  • DeFacto:用强化学习治愈AI幻觉,让多模态模型“有据可查”
  • 榜一换人!OCRBench v2九月新榜:揭示多模态大模型文档智能真实水平
  • 把“俄罗斯方块”搬进设计室:物竞天择让振动微型机器人进化得越跑越快
  • LoRA到底能否媲美全参?Thinking Machines用实验曲线划出「无悔区」
  • DeepSeek V3.2 发布,API 成本减半;特斯拉员工被机器人打伤,索赔 5100 万美元;Claude 新模型登场

NeurIPS 2025 | 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SIM(3)等变网络:让3D形状补全告别“姿态偏见”,实现跨域泛化

CV君 2025-10-06 12:48 江苏

首个SIM(3)等变网络,无需对齐,跨域性能刷新SOTA!

聊一篇关于3D形状补全的顶会论文。

我们先简单聊聊为什么需要3D形状补全。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激光雷达(LiDAR)、深度相机等设备获取的3D数据几乎总是残缺不全的。这可能是因为物体被遮挡、传感器视角有限,或是扫描本身存在噪声。一个残缺的物体形状会给下游任务带来巨大麻烦,比如在自动驾驶中,系统需要根据一辆车的部分扫描脑补出它的完整形态才能做出安全的决策;在机器人抓取中,也需要知道物体的完整几何才能规划稳定的抓取姿态。因此,3D形状补全技术,即从部分观测中恢复物体完整三维形状的能力,是3D视觉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任务。

论文基本信息

研究动机

现有的形状补全方法虽然在标准数据集上表现优异,但在处理真实世界中姿态各异、尺度不一的扫描数据时,性能往往会急剧下降。这正是本篇论文的核心研究动机。

作者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模型走了“捷径”。许多方法依赖于一个隐藏的假设:输入的残缺物体已经被“摆正”并“缩放到标准大小”(即对齐到规范坐标系)。这导致网络学会的不是通用的几何推理能力,而是去“记忆”和“匹配”在标准姿态下的形状。当现实中这个对齐假设不成立时,模型自然就“失灵”了。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作者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从架构上就对物体的姿态和尺度“免疫”的模型,迫使它去学习物体内在的、与观察视角无关的几何结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首个具有SIM(3)等变性的形状补全网络。简单来说,SIM(3)等变性意味着无论你如何旋转、平移或缩放输入的残缺3D点云,模型的补全结果也会相应地进行完全一致的变换,从根本上保证了结果的几何一致性。

现有方法的“捷径”与“困境”

在深入了解新方法之前,我们先看看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主流的形状补全范式大致有三类:

  1. 显式规范化 (Explicit Canonicalization) :在处理输入前,先用一个独立的模块预测物体的标准姿态和尺寸,然后将其对齐。这种方法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是将对齐的误差引入了模型,并且泄露了姿态和尺度信息,模型依然可能去“作弊”。

  2. 数据增强 (Data Augmentation) :通过在训练时对输入数据进行大量的随机旋转、平移和缩放,期望模型能学会对这些变换的“免疫力”。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模型在遇到所有可能的变换时都能保持一致性,有时甚至会因为变换的多样性而产生模糊的补全结果。

  3. 部分等变性方法 (SO(3)/SE(3) Equivariance) :一些先进的方法考虑了旋转(SO(3))或旋转+平移(SE(3))的等变性,但这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尺度”问题。

上图清晰地展示了这几种范式的区别。可以看到,无论是显式规范化还是数据增强,在面对非标准姿态的输入时都表现不佳。而本文提出的SIM(3)等变方法,则能完美地泛化到任意相似变换下。

核心方法:SIM(3)等变网络架构

为了实现真正的SIM(3)等变性,作者设计了一个精巧的Transformer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其核心思想在于网络中的每一层都遵循一个“规范化-推理-恢复”的三步曲,从而在整个信息处理流程中维持等变性。

整个流程如上图所示:

  1. 特征提取: 首先,使用一个向量神经元网络(VN-DGCNN)从输入的点云块中提取具备旋转等变性的初始特征。

  2. 等变Transformer层: 接着,这些特征被送入Transformer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每一层都包含三个关键模块:

    • 特征规范化 (Canonicalize): 受到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的启发,作者设计了一个模块,它能将特征在几何上对齐到一个标准的、与平移和尺度无关的“参考系”中。这一步巧妙地移除了平移和尺度信息,同时保留了旋转等变性。

    • 不变性推理 (Reason): 在这个规范化的特征空间里,模型使用SIM(3)不变的注意力机制来推理物体的内在几何关系。因为此时特征已经与姿态和尺度解耦,注意力机制可以更专注于形状本身的结构。

    • 变换恢复 (Restore): 推理完成后,网络再将之前移除的平移和尺度变换“加回去”,使得输出的特征恢复到原始的坐标系下。

通过在每一层都执行这个过程,网络确保了从输入到输出的端到端SIM(3)等变性。如下图所示,当输入点云经过一个相似变换(旋转、平移、缩放)后,输出的补全形状也精确地发生了同样的变换。

实验效果:真正的泛化能力

作者设计了一套“去偏见”的评估协议,即在测试时使用模型从未见过的、随机的姿态和尺度,来检验模型的真实泛化能力。

在标准数据集上的优越性

在PCN数据集上,与之前仅支持SO(3)、SE(3)等变性或使用数据增强的方法相比,该模型在更严格的SIM(3)测试设置下全面胜出。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在之前那些方法占优的“有偏”评估设置下,本文的方法依然能取得SOTA或有竞争力的结果。

惊人的跨域泛化表现

这篇工作最亮眼的部分在于其跨域泛化能力。作者将仅在合成数据集PCN上训练的模型,直接用于补全真实的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扫描(KITTI)和室内场景扫描(OmniObject3D)。

结果非常惊艳。如下图所示,相比于基线模型,SIM(3)等变网络补全的车辆和家具形状更完整、细节更丰富。在定量指标上,它将KITTI上的最小匹配距离(MMD)降低了17%,并将OmniObject3D上的Chamfer距离降低了14%。这充分证明了学习内在几何对于泛化到全新数据领域的关键作用。

稳健性分析

此外,实验还证明了该方法对姿态和尺度扰动、噪声以及点云缺失都具有很强的鲁棒性。随着扰动的增加,其他方法的性能迅速下降,而SIM(3)等变模型则能保持稳定的补全质量。

总结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通过构建严格的SIM(3)等变性,为3D形状补全的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又一个在排行榜上刷分的模型,更是对3D视觉领域一个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探索。

作者已经开源了代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们的项目主页一探究竟。

对于这种严格的等变性设计,大家有什么看法?它会成为3D视觉的下一个主流范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