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导读】短短两周内,OpenAI、英伟达、AMD、甲骨文与xAI之间的巨额投资与合作,掀起了AI史上罕见的资本风暴。从英伟达的千亿美元投资,到OpenAI的芯片采购与数据中心扩张,资金在企业间循环流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资本回路。表面上看,这是产业协同与技术加速,实则暗藏泡沫风险。
一图看透全球大模型!新智元十周年钜献,2025 ASI前沿趋势报告37页首发
短短两周内,OpenAI一连串动作震惊了整个科技圈:
OpenAI先后牵手甲骨文签下3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建造协议;
又从英伟达获得高达1000亿美元投资,用于建设庞大的AI数据中心;
随后转身便将这些数据中心填满英伟达芯片,几乎没做犹豫。
外界还没反应过来,OpenAI又宣布与AMD达成合作,斥资数百亿美元采购对方芯片,并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
而另一边,马斯克的xAI也从英伟达处获得数十亿美元投资,继续采购英伟达的处理器。
这一连串的「你投我、我买你」,引发了业内极大争议。
这到底是技术公司彼此合作、推动产业发展,还是一场被资金高高托起、层层嵌套的巨大泡沫?
当AI成为千亿美元量级的超级风口,这些绕圈流动的资金,究竟是在构筑未来的地基,还是在给泡沫加气?
英伟达和OpenAI的这场千亿美元合作,并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大项目。
它所揭示的,是整个AI产业正在走向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模式——封闭式循环投资。
先是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提供最多1000亿美元支持,用于建设AI基础设施。
消息刚落地,OpenAI便公布:这些数据中心将搭载数百万块英伟达芯片。
从资金流向看,这笔钱不过是在英伟达和OpenAI之间走了一个圈:从一个账户流出,另一端买回自己的产品,最终又落入原有财报的收入项。
分析师直言,这种「资金自循环」的模式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成为未来泡沫破裂时的第一块「倒塌的砖」——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缺乏足够外部真实需求的支撑。
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
OpenAI又迅速与AMD签订合作协议,采购数十亿美元芯片,并拿下大量股权。
形式和逻辑几乎一模一样:资本进入、立即采购、形成账面增长。
至此,AI市场的热度已经被成倍放大。
从外部看,这一系列合作或许还能理解为「竞合并存」,但从资本结构来看,这些交易更像是一场「资金迷宫」。
英伟达、OpenAI、AMD、甲骨文、xAI……每一家科技巨头都不再只是彼此的合作方,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交错的股东、客户与供应商组合。
甲骨文买入英伟达芯片,用于搭建AI服务器;
OpenAI租用甲骨文数据中心,进一步购买算力;
服务器的回报又变成英伟达的收入;
英伟达随后投资xAI,xAI又用这些资金购买英伟达的处理器,用于出租;
另一边,CoreWeave也上演了类似的循环:英伟达持股、预购服务、OpenAI扩展合作……
每一环看似合理,但组合在一起时,却很难说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市场需求,哪些只是资本的「左手倒右手」。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封闭的资金回路。
钱在系统内不断转圈,估值和热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面对外界质疑,产业高管的态度出奇一致。
AMD CEO苏姿丰称这是「正向循环」;
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直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算力。」
(参考阅读:英伟达垄断AI算力局面或将被颠覆!AMD赌上身家发起决斗,奥特曼窃喜)
甚至在政策层面,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干预声音。
白宫AI与加密货币政策顾问David Sacks公开表示:「这是他们的事情,我们希望美国公司赢。」
David Sacks
这句「赢」,成了默认放行的潜台词,也为AI的资本狂潮点亮了绿灯。
只是,这样的狂热场景,并非没有前例。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Paulo Carvao将这一轮AI投资,与90年代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
当年,创业公司们互相买广告、互相制造增长假象,以此推动融资与估值。
而今天,这种模式换了外壳:点击率变成了算力,广告投放变成了芯片采购,但背后的逻辑和依赖,几乎一模一样。
Carvao指出,尽管今天的AI公司拥有实打实的产品,但它们的支出增长速度,依然远超其营收能力。
换言之,看似高效、热闹的投资合作,其实掩盖了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
奥特曼从不掩饰他的野心。
他不止一次表示,OpenAI未来需要投入几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
他相信,这些投资能为全球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回报。
但与此同时,他也坦承:OpenAI目前仍未实现盈利,短期内也不打算盈利。
实际靠的,是不断的融资、不断的合作、不断的资本「联名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分析师开始警惕这种「靠声势驱动增长」的资本模式。
Bernstein分析师Stacy Rasgon甚至写道:「奥特曼可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纪元,也可能让世界陷入长达十年的回调期。」
没有人否认AI的潜力,也没有人否认OpenAI、英伟达等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
但问题是,再高的估值、再大的投入,如果没有清晰的营收模型、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化落地,最终也只能建立在预期之上。
目前来看,这场AI盛宴仍在高歌猛进。
数据中心一座座开建,芯片订单一笔笔刷新纪录,投资协议一个接一个签下。
OpenAI和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正在德州阿比林建设中
但回到最核心的问题——谁在真正为这些AI服务买单?是企业、消费者,还是仍未出现的「未来市场」?
如果没有真正的「买家」而只有「接盘者」,那无论技术如何先进,这场狂欢都将面临失速的风险。
这场由英伟达和OpenAI引领的AI资本盛宴,究竟是一场技术革命的冲锋,还是一场资本撬动的虚幻泡影?
也许没有人能马上回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建立在循环交易基础上的市场,注定无法永远只靠外表的光鲜来维持。
终有一日,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朴素的问题:
它值多少钱?它能带来什么?它能改变谁的生活?
而答案,不该由资本决定,而应由价值验证。
<br>
<a class="media_tool_meta meta_primary"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mid=2652633047&idx=1&sn=c11df9d0d2b28840e8d64cbd1a812c93&chksm=f0f58903025c57d23d50f895d0691744c4eb7407c6c609ddea9120ddcf17c3a2c0f9e22340b3&scene=0#rd" target="_blank">文章原文</a>
<br>
<img alt="" class="" height="1px" src="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www.jintiankansha.me/rss_static/83671/pZbr9Y6r2V&maxage=1y" width="1px"></div></div></bo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