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09 23:49 北京
从信息压缩到可解释智能
在神经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深度学习就是堆结构、调参数”的经验主义时代。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一个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被系统回答——深度网络究竟在学什么?为什么它们能从数据中生长出强大的表征能力?
马毅教授(UC Berkeley & 香港大学)团队联合芝加哥 TTIC 与密歇根大学的多位青年学者,正式发布了新书《Learning Deep Representations of Data Distributions》。
这是一本从根基处重新定义“表示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的教材:它不以经验总结为主,而是试图从数学原理出发,给出深度表征学习的统一理论。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核心主张——现代神经网络的本质,是一连串“渐进式压缩算子(progressive compression operators)”。每一层都在让输入特征更易编码、更稀疏、更线性化,最终形成可解释、可压缩的低维分布结构。卷积、注意力、自编码器,这些看似不同的模块,其实都可以被归入同一个压缩框架下。
这一观点让人重新理解了“网络架构设计”的意义:我们不再需要盲目地 ablate(消融)寻找最优结构,而是可以从原理中直接推导出性能优异、可解释的“白盒”网络。
在书籍主页与 GitHub 上,读者不仅可以免费阅读全书内容,还能直接访问与教材配套的 AI 助教模型——它基于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持续预训练,可在网页上即时对话、答疑。
这种“AI × 教材”的结合,也体现了马毅教授的理念:让智能系统既成为研究对象,也成为学习工具。
全书概要:从分布学习到可解释深度架构
这本书聚焦的核心问题非常清晰:如何在高维空间中学习低维分布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可用、可解释的表征。
作者团队认为,深度学习的强大并非源自网络的“复杂形态”,而是来自其隐含的信息压缩与表示机制。每一层网络都在进行“编码率最小化”与“结构化重构”,从而把复杂数据投射到低维可线性分离的流形上。
这种思想贯穿全书八章内容——从早期的统计信号模型与降维假设出发,逐步过渡到 MCR²(Maximal Coding Rate Reduction)理论、白盒网络 CRATE 架构、闭环自一致学习(i-CTRL),并延伸至对比学习、MAE、扩散模型与高效 Transformer(ToST)的统一解释。
书籍链接:
https://ma-lab-berkeley.github.io/deep-representation-learning-book/
Github链接:
https://github.com/Ma-Lab-Berkeley/deep-representation-learning-book
全书框架结构
全书以“从直觉出发、到原理归纳、再到方法统一”的逻辑展开:
Chapter 1:An Informal Introduction
从智能、控制论到现代 AI 的思想演变,提出“智能 = 学习可预测规律”的核心命题。
Chapter 2–3:Compression & Representation
系统讲解低维流形、稀疏表示与 MCR² 理论,奠定“压缩即表征”的数学基础。
Chapter 4:CRATE:从优化到白盒网络
通过展开优化(unrolled optimization)推导出可解释的深度架构。
Chapter 5:闭环转录(Closed-loop Transcription)
用 Stackelberg 博弈刻画持续学习与记忆保持。
Chapter 6:条件生成与推断
统一解释 MAE 与扩散模型的关系。
Chapter 7:对比学习与高效 Transformer(ToST)
将线性时间复杂度注意力机制纳入同一原理框架。
Chapter 8:走向科学智能
讨论未来 AI 的闭环演化与原理化前景。
从原理到架构:五个关键思想
MCR²:表征的可压缩性准则
在传统信息论中,我们追求编码最短、误差最小;而在 MCR² 框架下,表征的目标是“在压缩的同时保持类间可分性”。
MCR² 的思想可以概括为:
其中 是整体编码率, 是各子类的内部编码率。差值越大,说明模型学到的表征越“结构化”——既紧凑又判别。
这一准则被作者视作“神经网络的最优编码原理”。在实践中,它不仅可解释深度分类网络的层间行为,还能指导无监督聚类与表示学习。
▲ MCR² 理论直观展示:整体编码率与子类压缩率的对比
CRATE:从优化推导出的“白盒网络”
传统深度网络往往“黑箱”——我们知道它有效,却难以解释其每一层在做什么。CRATE(Compressed Representation via Algorithmic Transform Encoding)提出了另一条路径:直接把优化过程“展开”为网络结构。
每一层对应一次“稀疏编码 + 全局正交化”操作。层与层之间通过稀疏率约束和能量守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可解释的层级编码系统。换言之:网络前向传播是“根据已学分布进行编码”,反向传播是“更新分布的字典”。
▲ CRATE主循环结构:通过优化展开实现层级可解释性
这使得 CRATE 不再需要庞大的实验调参,而是可从数学原理直接推导出架构设计。
i-CTRL:让模型具备“记忆闭环”的能力
在持续学习中,模型往往会遗忘旧知识。书中提出的 i-CTRL(Incremental Closed-loop Transcription Learning)给出了一个系统解法:把编码器与解码器建模为一个 min–max 博弈系统。编码器追求信息增益,解码器追求重构一致性,二者在闭环中逐渐达成平衡。
▲ i-CTRL框架:编码器与解码器在闭环中达成最优均衡
这种机制让网络能在引入新类或新任务时,维持旧类的协方差结构不被破坏,实现真正的“持续学习”。
MAE与扩散:条件生成的统一解释
本章是书中最有“现代感”的部分。作者将 MAE(Masked AutoEncoder)与 Diffusion Models 放在同一框架下解释——两者都是在已学分布上进行条件推断的实现形式。
MAE 求的是条件期望(因此重建偏模糊);扩散模型则通过采样实现条件分布(生成更清晰)。当把二者放入低维流形视角下,差异清晰、逻辑自洽。
▲ MAE重建结果:偏模糊但保持全局一致性
▲ 扩散模型采样:在同一分布上生成更清晰结果
ToST:线性复杂度的Transformer
在工程部分,书中提出了 ToST(Token Statistics Transformer)架构:通过替换 MHSA 为 Token Statistics Self-Attention (TSSA),将注意力复杂度从 降为 。
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依然符合 MCR² 的编码–解码原理,也就是:高效 ≠ 黑箱,解释性与性能可以并存。
▲ ToST架构示意:用统计注意力替代传统MHSA
▲ CRATE-MAE显著图:注意力区域具备明显可解释性
一部真正“从原理推导网络”的教材
这本书并非一本面向技巧的经验手册,而是一部试图回到深度学习原理根基的系统教材。它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第一次能够用统一的数学语言,理解并解释整个深度学习体系的内部逻辑。
在这套框架下,「压缩」「表示」与「推断」不再是孤立的研究方向,而被揭示为同一信息压缩原理的不同投影;网络架构设计因此摆脱了经验堆叠的盲试路径,迈向可计算、可解释的“白盒”范式;同时,这一理论体系也为持续学习、生成建模与高效推理等前沿方向提供了统一的底层基础。
如作者在书中所强调的,深度学习的未来不在于更大的模型,而在于更可解释、更具原理性的体系。
对于任何希望真正“看懂深度网络”的研究者与工程师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系统性的总结,更是一种方法论的转折。它让我们看到,深度学习正从经验主义的黑箱实践,走向原理化、可解释的科学体系。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