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15 13:12 北京
用路由一致性,重构MoE强化学习的稳定边界
“95 后天才少女”罗福莉以通讯作者身份参与小米联合发布的 R3(Rollout Routing Replay),首次从路由一致性层面对齐 MoE 强化学习的根因不稳,让训练曲线从“崩盘”回到可控区间。
“95 后天才少女”罗福莉以通讯作者身份参与小米联合发布的 R3(Rollout Routing Replay),首次从路由一致性层面对齐 MoE 强化学习的根因不稳,让训练曲线从“崩盘”回到可控区间。
在 AI 圈,“罗福莉”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高度关注——她被称为“95 后天才少女”,也一度被传“被雷军重金挖至小米”。如今,这些传闻终于迎来了技术层面的回应。
近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在一篇由小米 × 北京大学联合署名的论文中,聚焦 Mixture-of-Experts(MoE)大模型在强化学习(RL)阶段常见的训练不稳问题——尤其是推理引擎与训练引擎之间路由选择不一致导致的系统性崩盘。
论文提出的 R3(Rollout Routing Replay)方法,看似简单却一针见血:在推理(rollout)阶段记录每层、每个 token 的专家路由选择(Top-K mask),并在训练前向中原样回放,同时保留训练端 logits 的梯度与可学习性。
这一设计让 MoE-RL 的训练–推理 KL 显著下降,“极端 token”比例减少一个量级,单步设定下的崩盘几乎完全消失。R3 不仅正交兼容 GRPO、GSPO 等主流优化器,也为大模型强化学习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第一性原则”:先对齐离散路由,再谈优化器技巧。
这篇论文也是罗福莉加入小米体系后的首个公开研究成果。它标志着她将研究重心正式带入工程落地与系统稳定性方向。
论文题目:
Stabilizing Mo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y Aligning Training and Inference Routers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2510.11370
研究背景
强化学习(RL)正在成为大语言模型(LLM)后训练阶段的关键环节——从 OpenAI 的 PPO 与 DPO,到近年来大火的 GRPO、GSPO、DAPO 等方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如何让模型在不改参数的前提下“学会思考”。
然而,当强化学习遇上 MoE 架构时,问题骤然复杂。MoE 模型通过路由器(router)动态选择少量专家参与计算,既带来了算力效率的提升,也引入了新的不稳定性:
每次前向传播的路由选择是离散且不确定的;
不同引擎(训练与推理)的计算实现细节不同,哪怕同样的输入,也可能触发不同专家路径;
这种“轻微偏差”在强化学习循环中被指数级放大,最终演化为训练崩盘。
过去一年的 RL 研究主要聚焦于优化层面的稳态化,比如:
GSPO 通过序列级重要性采样减小方差;
TIS(Token-level Importance Sampling)在局部层面修正比值;
Clip Higher、DAPO 等则通过边界裁剪限制梯度爆炸。
这些方法在 dense 模型上效果显著,但在 MoE 上往往失效。作者在论文中通过实验证明:即便保持相同的优化器与超参数,MoE 模型的训练–推理差异(KL divergence)比稠密模型高出一个数量级;换言之,MoE 的问题不是“优化不稳”,而是“路径错乱”。
而路径错乱的根源,正是推理与训练阶段路由器决策的不一致。论文将这种错配拆解为三个层面:
路由层级:同一 token 在不同阶段激活的专家集合不同;
token 级别:单个 token 的选路分布不一致,概率偏移显著;
序列级别:多 token 累积误差导致整体策略发散。
这种层层传导的错配,最终使得 MoE 的强化学习训练在中后期频繁“崩盘”,表现为损失曲线振荡、奖励塌陷、输出长度异常等。因此,如果不先解决路由一致性问题,任何优化器的改进都只是头痛医头。
这正是 R3 诞生的起点——它并非又一个“新优化器”,而是一次回到架构本身的系统修正:在训练阶段,沿用推理时的路由决策。
方法解析
强化学习训练的核心是让策略 在奖励信号下不断改进。在传统 PPO 或 GRPO 框架中,策略更新的目标函数为:
其中 表示重要性比值,而 与 分别代表推理与训练阶段的策略。
问题在于,MoE 模型中二者的路由选择机制(router)并不一致,导致 与 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从而放大了 KL 散度与梯度噪声。
2.1 关键思路:对齐路由分布
作者提出的 R3(Rollout Routing Replay),核心思想是记录推理时的路由决策,并在训练阶段原样回放,以此保持训练与推理之间的专家选择一致。
在标准 MoE 层中,训练阶段的路由计算如下:
而 R3 则直接替换训练阶段的路由掩码为推理阶段的 ,从而构建出:
最终输出:
这样,模型在前向计算中依旧可保持梯度可传播(softmax 仍在训练 logits 上),但路由选择完全与推理阶段一致,从根本上消除了“专家漂移”的不确定性。
▲ 图1. R3 框架示意。左为推理阶段记录路由;右为训练阶段回放时的专家选择过程。
2.2 实现细节与工程优化
作者在实现中针对真实系统优化了两点:
路由缓存(Router Mask Caching):在支持 KVCache 的推理引擎(如 SGLang)中,R3 同步缓存路由掩码 。当多轮交互(multi-turn dialogue)中上下文重复时,模型可直接复用对应掩码,而无需重新计算。这不仅减少显存开销,也让 R3 自然适配于Agent 场景(如网页交互、代码代理)。
兼容性与开销:R3 不改动模型结构、也不引入额外梯度路径,因而与 GRPO、GSPO、TIS 等优化器正交。实测中,R3 对训练吞吐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保持在原速 97% 以上。
实验结果:从崩盘到收敛
作者在论文中主要验证了两个问题:
1. R3 是否真的能消除 MoE 强化学习的崩盘现象;
2. 这种稳定性是否伴随性能退化。
3.1 稳定性:崩盘消失,训练曲线回归平滑
R3 的直接效果体现在训练动态上。图 2 展示了 MoE 模型在强化学习阶段的 KL 散度变化:未使用 R3 的基线在 120 步后迅速抬升,出现典型“训练–推理发散”;而使用 R3 后,KL 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
▲ 图2. 训练–推理 KL 曲线对比。R3 显著压低并平滑了 KL 波动。
与此同时,论文还绘制了“极端 token 占比”统计(即概率比值 > 2 的 token 数量)。基线模型在训练后期极端 token 占比飙升,而 R3 版本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说明路由一致性确实改善了分布稳定性。
这种趋势在视觉上非常直观——崩盘前的模型往往在输出层出现“短句化”“重复化”,而 R3 训练的模型输出长度与多样性均保持正常。
3.2 性能:更稳,也更强
表 1 汇总了在多项数学推理任务上的结果。R3 无论与 GRPO 还是 GSPO 搭配,都显著提升了模型表现,并完全避免崩盘。
▲ 表1. R3 在 Qwen3-30B-A3B MoE 模型上的数学推理任务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R3 并非通过正则或约束“换取稳定性”,它同时带来了泛化性能的提升。在 AIME 与 MATH500 等测试集上,R3 模型在多项基准上带来稳定提升;部分设置约 +2–3pp,也存在更大幅度的增益。这说明路由一致性带来的并非训练收敛假象,而是真实的性能增益。
3.3 训练动态:从噪声到信号
下图进一步分析了梯度范数、输出熵与验证得分。
▲ 图3. 训练动态曲线。R3 降低梯度波动,显著改善学习稳定性。
在没有 R3 的情况下,梯度范数曲线呈高频震荡,训练噪声巨大;引入 R3 后,梯度变化平滑,输出熵(entropy)也逐步提升,代表模型探索过程更加健康。
同时,验证得分曲线在 150 step 后仍保持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已提前塌陷。换句话说,R3 不仅让模型学得更稳,也学得更久。
3.4 工程层面:几乎零代价
从训练动态(见图 3)可以看出,R3 在稳定性提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效率损失。论文进一步说明,R3 的实现仅需在推理阶段缓存并回放路由掩码,不引入额外参数,也不改变优化器结构。
论文指出 R3 不损失训练速度,且与现有优化器正交,可直接插入既有 RL Pipeline。
换句话说,R3 让 MoE 强化学习在不牺牲速度与兼容性的前提下获得稳定性提升。这种“机制级修正”思路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一条极具性价比的路径:先对齐系统行为,再考虑优化技巧。
总结:回到一致性这一原则
R3 的核心贡献,不在于设计新的优化器,而在于重新定义了 MoE 强化学习的前提条件。过去的研究更多从损失函数或采样机制出发,试图缓解训练不稳;而这篇工作则从系统角度指出,问题的根源并非优化不足,而是训练与推理行为的不一致。
通过一次简单的“回放”机制,R3 在几乎零代价的条件下对齐了路由决策,显著降低了训练–推理 KL 散度和极端 token 的比例,让强化学习过程重新回到可控区间。这一结果表明——在复杂模型结构中,稳定性不一定依赖更强的算法,而可能源于更干净的机制设计。
对工程实践而言,R3 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低风险、高复用度的稳定化方案:无需改动优化器,可与 GRPO、GSPO 等方法直接结合;在 MoE 模型大规模 RL 训练中,这种机制级修正可能成为默认模块。
对研究者而言,这项工作也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追求更大、更强、更复杂之前,先确保模型在“对齐的世界”中学习。这种理念——Align before optimize——也许会成为未来 MoE-RL 稳定性研究的新出发点。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