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17 17:14 北京
理解曲线,比追求算力更重要
Meta 花了 420 万美元、40 万 GPU·小时,只为验证一个大胆猜想: 强化学习的结果,其实在训练一半时就能被算出来。
Meta 花了 420 万美元、40 万 GPU·小时,只为验证一个大胆猜想: 强化学习的结果,其实在训练一半时就能被算出来。
在大模型时代,烧钱的研究已经见怪不怪;但当 Meta 的论文承认——这项实验消耗了超过 40 万 GPU·小时(社区按 GB200 单价估算约 420 万美元),只为验证一条看似简单的 Sigmoid 方程时,整个行业还是震惊了。
他们要回答的不是“如何让模型更聪明”,而是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一场强化学习实验的结果,能否在训练中途就被可靠地预测?
这篇题为 The Art of Scal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mpute for LLMs 的工作,用一场堪称“天价”的实验告诉我们:强化学习的可扩展性不是玄学,它遵循一条可以外推的曲线。
注:论文正文仅报告 GPU·小时与硬件信息,并未直接给出美元成本;上文美元金额为依据社区通行单价的粗略估算。
论文标题:
The Art of Scal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mpute for LLMs
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pdf/2510.13786
研究背景
RL 阶段的“不可预测”广为人知:相同模型、不同配方,在小算力阶段看似领先,到了大算力往往后劲不足甚至崩塌。
论文强调:比较 RL 的可扩展性,不应只看若干下游点测,而应在分布内验证集上拟合“计算量 → 表现”的曲线,并用三个量化参数来判断一条路线是否值得继续加算力:
上限 (能到多高)/ 效率 (涨得多快)/ 中点 (何时开始递减)。
这改变了评估范式:先判断“值不值扩大算力”,再决定“用哪种配方去扩”。
论文方法
2.1 Sigmoid 规模律
于是,Meta 从最基础的规律入手:如果预训练有幂律,RL 是否也存在一条自己的曲线?
他们提出一个看似朴素、却颠覆性的假设——大模型在 RL 阶段的性能增长,并非线性,而是 Sigmoid 饱和曲线。
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渐近性能上限(上限能到多高), 控制效率斜率(算力增长带来多少收益), 是达到半数提升的计算量。
简单来说,每个 RL 方案都可以用三个数来刻画:上限 A、效率 B、拐点 。
▲ 图1. Sigmoid三参数与曲线形态的直观示意
一旦能在训练早期拟合出这条曲线,就能用有限算力预测未来收益——强化学习第一次被写成了公式,而不是玄学。
为了验证这个规律,Meta 设计了一场堪称“史诗级”的实验。他们在 8B dense 与 17B×16 MoE 模型上,进行了总计 400,000 GPU·小时的强化学习训练。每一次消融实验,都对应上万美元的算力开销。
在 8B 模型上,他们仅用前半段(约 50,000 GPU·小时)的训练数据拟合出 Sigmoid 曲线,然后外推预测剩余训练的性能。
结果惊人——外推曲线与真实训练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意味着,只需用一半算力,就能提前预测另一半算力的回报。
▲ 图2:8B与17B×16模型的Sigmoid外推结果
Meta 在论文中写道:
“Stable RL recipes follow predictable scaling trajectories.”
稳定的 RL 配方,沿着可预测的轨迹增长。
2.2 ScaleRL 框架
接下来,Meta 将这些规律整合为一个系统化框架——ScaleRL。它并非提出新算法,而是把稳定性工程抽象为一组可复用组件。
核心组件包括:
PipelineRL 异步流式架构:生成端持续 rollout,训练端实时更新,避免资源空转;
CISPO 损失函数:结合截断重要性采样(IS clipping)与 REINFORCE,实现更稳定的梯度估计;
FP32 精度修复:在 logits 层使用全精度计算,避免数值误差引发的梯度坍塌;
以及若干优化策略,如 Prompt-level 聚合、Batch-level 优势归一化、Zero-variance filtering、No-positive-resampling 等。
在 CISPO 中,论文首先定义 token-level 重要性采样比,随后提出核心优化目标函数:
其中 表示 stop-gradient 操作, 为截断阈值, 为优势函数(advantage)。
▲ 图3-5. 关键组件的实验比较:PipelineRL、CISPO、FP32 及 Filtering 策略
这一设计在 off-policy 场景下既能抑制分布漂移,又维持梯度稳定。在消融实验中,这些组件单独看似影响有限,但组合后显著提升了训练的稳定性、鲁棒性与可扩展性。
实验:可预测性,不止一次奏效
Meta 没止步于一次 100K GPU·小时的实验。他们想知道:这条 Sigmoid 曲线,是否在不同设定、不同规模下依然奏效。
于是,团队从多个维度验证了 ScaleRL 的可预测性:配方消融、模型规模、上下文长度、batch 大小……每一次扩展,都在验证同一个命题——强化学习能否像预训练那样,被数学规律驯服。
3.1 配方消融
研究者把 ScaleRL 拆解成若干组件(PipelineRL、CISPO、FP32、Filtering),然后逐个“拔掉”,再用 Sigmoid 曲线重新拟合。
结果很清晰:每个组件单独看来影响有限,但组合后,曲线最平滑、效率 B 最高。
▲ 图6. Leave-One-Out(LOO)实验:去掉任意组件都会降低效率 B
当团队在相同配置下重复 3 次实验时,曲线几乎重叠,渐近性能 A 的波动不到 ±0.02——这意味着 ScaleRL 的拟合不仅稳定,而且可复现。
▲ 图7. 三次独立运行的拟合方差与误差界
特别是在 17B×16 MoE(Scout)模型上,FP32 精度修复的作用更明显。一旦关闭它,训练曲线立刻失稳;重新启用后,曲线重新贴合 Sigmoid 外推的预测。
▲ 图8. Scout(17B×16 MoE)上的 FP32 LOO:加回 FP32 后曲线重新收敛
3.2 扩展维度
ScaleRL 的“曲线可预测性”在不同的算力旋钮上依旧成立:
长上下文:从 14k 增到 32k,曲线初期变缓,但上限 A 明显抬升,外推曲线准确预测“后程反超”。
▲ 图9. 长上下文扩展:初期变慢、上限更高,外推准确
大 batch:早期略慢,但后期上限更高,小 batch 反而会提前饱和。
▲ 图10. 全局 batch 扩展:大 batch 提升上限,小 batch 提前饱和
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改模型、改上下文还是改 batch,Sigmoid 外推都在奏效。ScaleRL 不只是在一个实验上“偶然稳定”,而是一种可复用的规律。
结语
这篇研究的意义在于,把强化学习从依赖直觉的试验过程,转化为一套可度量、可预测的工程体系。Meta 用 40 万 GPU·小时的实验代价,验证了一个极具指导性的结论——大模型在 RL 阶段同样遵循规模律,性能的提升可以被公式化地描述和外推。
这意味着,研究者不再需要在算力与参数之间盲目试探,而能够在训练的早期就判断投入的回报率。强化学习的优化,不再是经验的积累,而成为可规划的工程。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ScaleRL 为大模型训练建立了一种新的范式:它让我们从“如何让模型变强”转向“如何预测模型会变强”。在未来的研究中,理解这条曲线,或许会比单纯堆叠算力更重要。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