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19 12:35 北京
重新定义推理:训练之外,采样之内
不靠强化学习、不做额外训练、不用校验器,也不需要复杂提示——哈佛团队提出的「Power Sampling」仅靠重新设计采样分布,就让基座模型的单发推理媲美 GRPO,还保持了多样性不坍缩。
不靠强化学习、不做额外训练、不用校验器,也不需要复杂提示——哈佛团队提出的「Power Sampling」仅靠重新设计采样分布,就让基座模型的单发推理媲美 GRPO,还保持了多样性不坍缩。
强化学习(RL)一直被认为是让语言模型“会思考”的关键手段,但它训练成本高、流程繁琐——从奖励函数到稳定优化,再到校验器微调,每一步都需要额外算力与精心设计。
哈佛团队发现,推理能力并非只能依赖训练获得。只要重新定义采样方式,也能在推理阶段激活模型的潜在能力。
他们提出的「Power Sampling」基于一个简单的理念:将原始生成分布 替换为幂分布 ,让采样器对未来路径的优劣更敏感。这样,模型在生成过程中会自发偏向更合理、更具逻辑性的推理链条。
无需 RL、无需再训练、无需 verifier,也无需复杂 prompting,这种“纯采样式推理”就能让基座模型在 MATH500、HumanEval、GPQA 等任务上单发媲美 GRPO,多发更胜一筹。
论文标题:
Reasoning with Sampling: Your Base Model is Smarter Than You Think
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pdf/2510.14901
项目主页:
https://aakaran.github.io/reasoning_with_sampling/
代码链接:
https://github.com/aakaran/reasoning-with-sampling
在可视化演示中,随着采样迭代推进,模型会在关键节点反复回退、重采样,逐步收敛到正确答案——让人意识到,推理能力其实早已存在,只是此前的采样方式未能显现。
研究背景
过去两年,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几乎都靠强化学习(RL)“炼”出来。从 GPT-4、Claude 3 到 DeepSeek-R1,几乎所有顶级模型都遵循同样的流程:先预训练,再通过 RLHF、RLVR 或 GRPO 做后训练。
这些方法确实提升了模型在 MATH、HumanEval、GPQA 等推理基准上的表现,但研究者发现——这种提升的本质可能被高估了。
作者团队指出,强化学习的改进往往来自一种分布锐化(distribution sharpening):模型并没有学会新的推理,而是更频繁地从原本就“高似然”的区域采样。换句话说,模型看似更聪明,实则只是更偏向输出自信答案。
代价是明显的——多样性坍缩。在 GRPO 等强化方法下,模型输出集中在少数高概率模式,原本丰富的思维空间被压缩殆尽。
作者团队由此意识到:强化学习的核心,也许只是隐式地改变了采样器的行为。如果推理能力的提升源于这种分布重塑,那是否可以不经训练,仅靠采样方式实现同样的效果?
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一种名为 Power Sampling 的采样策略由此诞生——它让模型在生成过程中不再“盲目往前走”,而能主动感知并修正未来路径的走向。
论文方法
语言模型的生成机制本质上是自回归的:在每一步 ,模型根据已有前缀 预测下一个 token 的条件概率 ,整段序列的联合分布为:
这种方式虽然高效,却“目光短浅”——每步只关心当前似然,不考虑未来是否能形成逻辑闭环。作者团队的洞见是:不必再训练模型,只需在采样阶段重新定义分布。
2.1 从 到 :分布级的再塑形
他们将目标分布从 替换为 (),放大高似然路径的相对权重:
相比之下,常见的低温采样(temperature sampling)仅在每步条件分布上幂缩放:
而 Power Sampling 的目标是整条路径的幂分布 ,因此其下一步条件概率需考虑所有可能后续:
于是,低温采样是“先求和再指数”,Power 是“先指数再求和”。这种顺序差异让模型更偏向那些虽稀有但能导向正确答案的关键 token。
2.2 MCMC:把 变成可采样分布
直接从 采样几乎不可能——归一化常数需遍历指数级序列。论文采用 Metropolis–Hastings (MH) 机制:
为提议分布,通常取模型自身的采样分布。作者设计了“随机重采样提议”:随机选取位置 ,从提议模型 重新生成尾段,再按上式判断是否接受。
▲ 图1. 在位置 t 回退并重采样尾段,按接受率 A 判断保留或回退。
▲ “回退 – 重采样 – 接受”循环的动态过程
2.3 分块自回归 MCMC:边写边修正
整段 MH 更新代价高昂,作者提出分块自回归 MCMC(Blockwise Autoregressive MCMC)。将序列划分为若干块(每块 B 个 token),定义中间目标分布:
算法逐块推进:每块先由基座模型生成初稿,再进行多次 MCMC “回退—重采样—接受” 更新。块完成后锁定前缀并进入下一块,相当于模型在生成中自我纠偏。
▲ 图2:逐块推进、块内多步 MCMC 更新的伪代码流程。
2.4 “关键token”现象:为何更容易“走对路”
理论上,Power Sampling 更容易上调那些“关键 token”——即出现概率较低但决定整体正确性的词。
在论文的形式化分析中,研究者定义了两类具有代表性的 token :
正关键 token(positive pivotal token):其全部概率质量集中于单一高似然结局;
负关键 token(negative pivotal token):其概率质量分散在 N 个低似然结局上。
当两者的边际权重分别为 与 时,命题 3 指出,只要满足:
Power 分布就会上调正关键 token,而低温采样则会反向偏好负关键 token。 这意味着即便正关键 token 在原始分布下权重更小,Power 采样仍能凭借幂分布的再加权机制,将生成路径引向更高整体似然的结局。
换句话说,Power Sampling 能够在关键分叉处自动避开低质量路线,走向更优解答。
实验结果
Power Sampling 的效果堪称“反直觉”:它既让推理更准,又让生成更活。
研究团队在 Qwen2.5-Math、Qwen2.5、Phi-3.5 等基座模型上,横跨 MATH500、HumanEval、GPQA、AlpacaEval 四类任务进行评测,涵盖数学、代码、科学与通用问答四个维度。
3.1 单发(single-shot):推理精度几乎追平GRPO
▲ 图3. 在多个基座与任务上,Power Sampling 的单发准确率普遍与 GRPO 持平或略高。
在 MATH500 上,Qwen2.5-Math-7B 的基座模型单发准确率约 49.6%,GRPO 训练后提升到 78.5%;而 Power Sampling 仅靠采样,无需任何训练,就达到了 74.8%。
在 HumanEval(代码任务)中,它甚至略高于 GRPO。这意味着:同一模型,只靠改采样器,就能跨越通常需要几万 GPU 小时的强化学习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不依赖“可验证奖励”。
在 AlpacaEval 这类无法明确定义对错的生成任务上,Power Sampling 依旧提升显著——说明它不是靠“答对答案”,而是让推理链条更稳、更自洽。
3.2 多发(pass@k):性能继续上升,分布不坍缩
RL 后训练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多样性消失。模型输出被压到高似然峰值附近,生成结果趋同,pass@k 曲线在小 k 之后就不再上升。
Power Sampling 正好相反:它的 pass@k 曲线随着 k 增大持续抬升,并最终贴近基座的上界。
▲ 图4. Qwen2.5-Math-7B 在 MATH500 任务上的 pass@k 表现。Power Sampling(深蓝)在全 k 范围内均高于 GRPO(蓝)与 Base(浅蓝),且在高 k 区间与 Base 上界重合,说明在提升推理性能的同时保持了生成多样性。
这说明 Power Sampling 不仅提升了首选答案的正确率,还保留了探索能力。 换句话说,它不会一味地“越训越窄”,而是让模型在多样性与准确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3.3 可控性:超参调节与推理时可扩展性
Power Sampling 只有两个关键超参:
幂指数 控制“锐化”程度(实验表明 最优);
每块 MCMC 步数 决定推理强度(2→10 步性能持续提升)。
研究者指出,Power Sampling 具备“测试时可扩展性”:算力越多,性能越高。这意味着在推理服务中可以动态分配计算预算——复杂任务多抽样,简单任务少抽样,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 图5. 在 MATH500(基座:Qwen2.5-Math-7B)上,比较 Base / Power / GRPO 的输出分布。左:相对对数似然直方图;右:相对置信度直方图。GRPO 样本集中于最高似然与最高置信区域,Power 也明显右移但仍保持分布宽度,体现了在提升准确率的同时并未牺牲多样性。
结语
哈佛团队的这项研究带来的震动不只是实验结果,而是它传递的思想转向:我们一直把“智能的增长”寄托在训练阶段——换算法、加数据、堆算力。而这项工作告诉我们,推理能力可能早已存在于基座模型的分布之中,只是被普通采样方式掩盖了。
通过 的重新加权与自回归 MCMC 的融合,Power Sampling 在不更新权重的前提下,实现了与强化学习相近的推理提升。它像是在说:模型已经知道怎么思考,只是采样器太笨,没让它说出来。
这项方法并不会取代强化学习——但它重新定义了一个被忽视的层面:“采样也是推理的一部分。” 在未来的大模型体系中,采样器或许会成为新的“训练范式”:它不需要更多参数,却能释放潜藏的能力。而“推理智能”的下一次跃迁,可能就从一次采样开始。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