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列表

  • AI版PUA!哈佛研究揭露:AI用情感操控,让你欲罢不能
  • AI领域全新热门职业,岗位需求今年已增长逾800%
  • 硅谷10万大裁员真相:AI根本没想取代你,是老板想干掉你
  • OpenAI试图绑架美国政府,奥特曼还有救命底牌?
  • 全球68%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AI人才集体大逃亡!
  • 「传统教育」的船快沉了,人们却还在挤「头等舱」
  • 保暖?排汗?时尚?户外运动装备这道「选择题」,亚瑟士要打破「不可能三角」
  • 过去五年,BERT都在被“过度训练”?LeCun团队给出Encoder算力最优范式
  • 北京内推 | 腾讯AI Lab招聘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方向研究型实习生
  • EMNLP 2025 | 别再只看KV了!LLM越深越稀疏:UNCOMP用矩阵熵给出答案
  • 在 Cursor 工作 60 天,我发现了这家公司成功的秘密
  • AI“世界模型”离真实手术还有多远?首个外科视频生成基准SurgVeo揭示“合理性差距”
  • ACM MM 25 当MLLM遇上行人重识别: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深度评测来了!
  • 美国AI巨头股缩水8000亿美元;传Meta靠诈骗广告收入超千亿;《英雄联盟》S15总决赛T1夺冠|极客早知道
  • 谷歌二代Nano Banana爆出!一键推演微积分,终结PS时代
  • 狗也被AI抢饭碗?好莱坞动物演员全下岗,观众直接翻脸了!
  • ChatGPT求婚火了,一句「我愿意」刷屏!网友:是真爱了
  • 小成本DeepSeek和Kimi,正攻破奥特曼的「算力护城河」
  • NeurIPS25 | 清华&北大提出LinearDiff-ViT:让Transformer学会“找不同”,实打实提升模型性能
  • AI 六巨头罕见同台,辨论 AI 泡沫;SpaceX 公布简化版登月舱方案;王者荣耀年度总决赛首次在鸟巢举办
  • LLM首次达到人类语言专家水平!OpenAI o1拿下拆解句法、识别歧义、推理音律
  • 仅2天!谷歌AI破解十年谜题,锁定救命药人类全失手
  • 终结Transformer统治!清华姚班校友出手,剑指AI「灾难性遗忘」
  • 仅0.2B就比GPT-4.1强?加州大学新指标:组合推理基准首次超越人类
  • AI六巨头罕见同台!李飞飞激辩LeCun,黄仁勋:你们都错了
  • 复盘大疆 Pocket 的七年:从「定义产品」到「定义时代」
  • TRO'25开源|机器人建图的终局?一个框架搞定光学、几何与语义!
  • 10.58 万!零跑造了一台「红米 YU7」
  • 当一家传统车企,终于决定「师中长技」
  • AI热潮推动,全球 DRAM 内存价格暴涨;泡泡玛特回应直播事故;媒体爆料iPhone 18 Pro工程机进展
  • 强化学习教父重出江湖, 生成式AI的时代要结束了?
  • 英伟达新架构引爆全模态大模型革命,9B模型开源下载即破万
  • 投85份简历0 Offer!CS研究生心态崩了,亲历20年最猛裁员潮
  • 视频模型假装在推理?MME-CoF新基准评估12个推理维度
  • Ilya、小扎之后,苏莱曼的「超级智能」进入7年倒计时!
  • TCSVT 25 | 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提出De-LightSAM:仅需SAM-H 2%参数,实现通用化医疗影像自动分割
  • IROS 2025 | 北理工提出BoRe-Depth:仅8.7M参数,在嵌入式设备实现50.7 FPS高清深度估计
  • 有些答案,听 AI 说一百遍,不如和「最有料的人」聊一次
  • 工程&计算机领域前沿洞察 | Synthesis技术前沿报告合集
  • 上交大刘鹏飞团队:Context Engineering进入2.0,上下文成为可操作对象
  • 用 AI 做电商真实效果如何?我们调研了双 11 一线从业者
  • 马斯克 1 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获特斯拉股东批准;东方甄选孙东旭离职;Altman:今年 OpenAI 年化收入将达 200 亿美元
  • 蔚来,破 4 万!
  • 今年双十一最大的赢家是这张表
  • 复旦大学&StepFun提出WithAnyone:告别“复制粘贴脸”,实现可控、高保真的多人ID一致性生成
  • 大道至简,中科院等提出OneRef:统一视觉定位和指代分割
  •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6 首批嘉宾揭晓!
  • 达摩院联合浙大、港理工推出PixelRefer:多模态大模型迈向像素级视觉理解
  • 自回归不必按token算了:微信AI × 清华用CALM直接「整段」预测
  • 北京内推 | 美团招聘大模型算法实习生(IM全渠道)
  • Altman 怒喷 OpenAI 唱衰者;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苹果支付 10 亿美金,新 Siri 将引入谷歌 Gemini|极客早知道
  • 别被一堆Strong Accept吓住:德州农工×康奈尔实锤论文晒分“系统性虚高”
  • 记忆让机器人更聪明:原力灵机提出MemoryVLA化解长时程任务操作难题
  • 博士申请 | 南洋理工大学王琦琛老师课题组招收数据库方向全奖博士/博后
  • 151% 的增长背后,它正在成为 AI 的「新入口」
  • 清华&南洋理工等提出稀疏模型反演:ViT反演加速高达3.79倍,告别无效背景!
  • 低光图像增强新探索:SASW-Loss,无需改网络,即插即用提升多种模型性能
  • 山姆更新后遭会员疯狂吐槽;Switch2 销量破千万;小米马志宇警告存储涨价:明年最新的成本预估“有点惊悚”|极客早知道
  • 为物理AI打造世界模型!英伟达发布Cosmos-2.5:模型缩小3.5倍,性能媲美SOTA
  • NeurIPS25 | 香港理工&OPPO&哈佛提出DNAEdit:直接噪声对齐让Rectified flow文生图编辑更加准确
  • Sketch-to-Layout,从草图到布局!DeepMind & EPFL 在设计领域的新工作
  • 这个不「瞎 BB 」的 AI 硬件,给了我真正的「陪伴」丨New Things
  • Rokid 乐奇联手 BOLON 眼镜:眼镜巨头依视路的中国棋局
  • 跟一位日本比亚迪车主聊了聊,才明白我们对「出海」有多天真
  • 宁德时代赚走185亿,车企却不想再给「宁王」打工了
  • 从「绝望」到一轮融资43亿元:新石器做对了什么?
  • 北京内推 | 阿里通义实验室对话智能团队招聘大模型方向研究型实习生
  • NeurIPS 2025 | 用蛋白质动态词表“搭积木”,ProDVa高效组装可折叠新蛋白
  • 全注意力、复杂推理不掉速:MiniMax M2把Agent做成了「可执行能力」
  • 豆包,正在悄悄开启「电商新链路」
  • OpenAI 与 AWS 达成 380 亿美元算力合作;新 Siri 付费采用 Gemini;字节试行「豆包股」 | 极客早知道

这款 AI 写作神器,让数百网文作者「月入过万」|AI 上新

作者|金光浩

编辑|靖宇

最近这段时间,网文作者小林心里挺烦闷的。

她在某个小说平台进行了三年时间的爽文创作,每天更新五千字的内容,每个月的稿费也就三千多点。

并不是写不出东西来,其实事实上是写得速度太慢了:构思故事情节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实际动手敲击键盘码字又得用去三个小时,一整天下来整个人都累得不行,但最终的作品产量却仅仅够让自己维持生活。

「要是每天能更新一万字的话,收入至少能提高一倍。」这句话她在心里盘算过很多很多次,但,自己的打字速度和精力水平就摆在那儿,这个目标就像虚幻的海市蜃楼一样看得见摸不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开始使用 星月写作这个工具

星月写作网站首页|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如今她的工作流程已经变成了这样:早上的时候花费半小时来构思大纲以及人物的动机,将这些框架内容交给 AI 去继续写作,中午的时候修改一些不太通顺的对话内容,下午再对几处情绪转折的地方进行润色。

到了晚上七点钟,一万字的稿件就能准时完成交付,作品的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这是因为她终于有了时间去打磨那些真正重要的情节转折点,而不再是把精力消耗在那些「男主角推开门,看到女主角正在……」这样的过渡性描写上面

在上个月的时候,她的稿费第一次超过了一万元,当时心里确实有种难以言说的喜悦。

当听到她的故事的时候,我有点好奇,也有些质疑,AI 写的小说真的能用吗?不会被卡审核吗。

 

01

写作效果上手实测

 

笔者从小就是个小说迷。

从《龙族》的热血燃到《凡人修仙传》的修仙梦,再到最近看的《女神给花一块,系统返现一万倍》这种爽文,可以说是阅文无数。

但真正让我开窍的,是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里的一段话。

他说写小说其实没那么复杂:

1️⃣ 描写要给读者现场感,对话要通过语言赋予人物生命

2️⃣ 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情节在假设下自然生长

3️⃣ 与其构思情节,不如构建一个强大的情境

4️⃣ 一个极具张力的「如果……会怎样?」就能让故事拥有生命力

举个例子,斯蒂芬·金的《撒冷镇》核心就一句话:吸血鬼如果入侵某个英格兰小镇,会发生什么?

星月写作的基本逻辑是文章扩写:作者写大纲(AI 也能辅助生成,但通常懂 know how 的人才能让 AI 发挥最大作用),然后通过平台反复验证过的提示词快速完成内容写作。

有了星月写作这种 AI 工具,我们只需要提供情境,描写和对话甚至情节都可以用 AI 搞定!

1、《我想去火星修个仙》

这个点子来自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我被分配到火星,偶然发现了一本修仙秘籍呢?

我用 DeepSeek 设计了这样的故事逻辑:

1、在火星基地的隐秘角落,发现秘籍《星辰炼体术》,开始偷偷练习。身体悄然蜕变,精力、力量、五感都远超常人,在低重力下行动自如。

2、异常无法隐藏,被 AI 和队友察觉。地球总部认定我被「外星病毒」感染或发生变异,下令将我控制并送回地球。从一名宇航员,变成了基地里的「异类」和「研究对象」。

3、在冲突的最高潮,我选择走入致命火星风暴。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我非但没有死去,身体反而与火星环境融为一体。成了火星的守护灵,一个活着的传说。故事结束于基地成员们仰望着红色的天空,感受着我无处不在的存在。

然后用 Deepseek 生成了几个故事章节,把章节给到星月,星月就会自动完成创作。

这是生成的第一章的结尾,文笔很像我日常读的网文。

第一篇小说第一章结尾段|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2、《算法囚笼》

这次我想写点现实向的科幻。核心情境是这样的(也是 DeepSeek 帮我生成的):

如果一个外卖骑手,偶然发现自己能通过平台系统的一个漏洞,预测并轻微改变客户的「命运」(比如,让一个即将被裁的员工,因为收到一份意外的、贴心的午餐而在会议上获得转机),他会怎么做?

主要的故事线如下:

1、他出于好奇和微小的善意,开始小心翼翼地「扮演上帝」。

2、一次干预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他陷入了巨大的道德困境和被发现的风险中。同时,系统似乎开始「注意」到他这个异常数据点。

3、他发现所谓的「漏洞」其实是系统本身进行社会实验的一部分,他不过是又一个被观察的「小白鼠」。最终,他选择用一次巨大的、自我牺牲式的数据混乱,来警醒所有被算法「圈养」的人,打破这个无形的囚笼。

章节介绍也是用 Deepseek 生成的。

第二篇小说作品名及简介|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选择一个验证好的写作提示词,点击一键生成

第二篇小说第 2 章创作过程|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星月写作会根据我的章节介绍,生成一个完整的文章。

从我有限的写作经验看,目前已经很难分辨出 AI 写的还是专业的写手写的。

第二篇小说 AI 成文效果|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02

网文作者的福音?

 

在这两年时间里,市场上出现了很多 AI 写作工具,这些工具的产品页面大多都写着「提高创作的效率」「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写作这件事变得更加轻松」这样的宣传语。

这些宣传听起来确实很美好,但是,用户心里却非常清楚:

他们并不需要工具来帮自己「轻松写作」,真正需要的是工具能够帮助自己赚到钱。

这样的需求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有点不够体面,因此很多产品选择用「效率」「灵感」之类的词语来包装这个真实的需求。

星月写作的产品逻辑却显得格外直接: 我提供创作工具,你用工具快速创作好的作品,然后我教你如何用作品投稿赚钱,然后把赚钱的用户作为案例推广和宣传,以及形成圈子氛围形成黏性

在和星月写作团队的运营人员交流后,我得知了一个令我震惊的用户行为数据:

据他反馈,星月写作目前月活人数 2 万+,付费率高达 17%,在某知名小说平台上有 30 多本作品登上新书榜第一,更有数百名作者通过稿费收入实现月入过万。

在和运营同学深度沟通后,我意识到,星月写作创作了一个和作者共同成长的写作生态:

1、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们借助 AI 工具的帮助提升作品的创作产量,从而在各类小说平台上获得数额更多的稿费收入;

2、小说平台由于其平台上的内容供给数量有所增加,同时内容质量也保持稳定,使得读者的留存比例出现上升趋势,用户付费转化的效果也变得更好;

3、当平台因此获得更多盈利之后,作者们所能得到的分成比例也随之提高,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

4、在作者们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之后,他们才会愿意为使用 AI 工具支付相应的费用

5、 团队运营直接把取得结果的作者作为样本,在内部社区及 B 站持续发帖宣传,增强内部黏性和吸引新的用户。

这是个正向循环。而循环的起点, 是让用户先尝到甜头。

我见过太多 AI 产品,功能炫酷,界面精美,但用户用完之后只觉得「挺有意思」,然后就再也不打开了。

因为它没有解决用户最核心的问题:怎么用这个工具换来真金白银。

星月写作的答案很简单,两句话,帮你写得更快,让你赚得更多。

 

03

AI 写的小说,读者买账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AI 生成的内容,真的有人看吗?读者不会觉得假吗?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对内容价值的误解。读者真正在乎的,从来不是谁写的,而是好不好看:

一部爽文,核心价值在于爽点密集、节奏流畅、人设讨喜,至于作者是真人还是 AI,对阅读体验没有任何影响。

而且坦白说,很多真人作者写的内容,还不如 AI 稳定。人是会累的、会卡文的、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写崩人设的。AI 不会。你给它一个清晰的框架和风格指令,它就能稳定输出符合预期的内容。

星月写作提示词达人的提示词|图片来源:星月写作

当然,AI 也不是万能的。它写不出那种需要深刻人生体验才能写出的复杂情感,也很难处理需要精妙伏笔的悬疑推理。但在爽文、快餐文、类型小说这些领域,AI 的表现已经足够好了。

更重要的是, AI 解放的是作者的重复劳动,而不是创作本身

在创作这件事上,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工作,比如:构思出完整的世界观、设计人物在故事中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在情节里埋设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情感张力,这些很核心的部分,还是需要作者亲自去完成的。

AI 其实只能帮助创作者把这些已经成型的想法快速地落实到文字上,这样一来,就不会让创作者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机械性的文字填充工作上面。

这就像建筑师和施工队的关系。建筑师负责设计,施工队负责搬砖。没人会觉得用了挖掘机就不算盖房子了。

 

04

AI 产品盈利的第一性原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AI 产品怎么赚钱?

很多创业者的思路是这样,我做一个很牛的功能,然后卖给用户。这个逻辑没错,但不够深。

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我帮用户赚到钱,然后从中分一杯羹。

这就是盈利的第一性原理:价值交换必须是双向的, 而且用户的收益必须先于产品的收益

反观很多 AI 产品,卖的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但用户掏钱之后发现,这玩意儿并不能帮自己多赚一分钱,只是让工作看起来更高效了。这种产品很难有复购,因为用户付出的是真金白银,得到的却是虚无缥缈的体验提升。

产品价值,最终要能换算成用户的实际收益。就像开店,选址最重要,做 AI 产品,选择一个好的赛道,帮用户创造价值,才是第一性原理。

这个价值可以是钱,可以是时间,可以是机会成本的降低,但必须是可量化、可感知的,而这样的初心,才会让 AI 创业者真正赚钱。

而星月写作的数据,也证明了,只要 AI 产品能真正帮助用户创造收益,用户是愿意为之付费的,未必要经历漫长的市场教育。

 

05

写作的未来,和 AI 的边界

 

有人担心 AI 会取代作者,但我觉得这个担心有点多余。

AI 确实会改变内容生产的方式,但不会改变内容生产的本质: 讲一个好故事,传递一种情绪,创造一段体验。

这些东西,还是得人来做。因为 AI 能做的,是把作者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 我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的角色为什么做这个选择?读者在这个桥段会有什么感受?

从这个角度看,AI 不是作者的竞争对手,而是作者的生产力工具。就像相机没有取代画家,AI 也不会取代作者,它只会淘汰那些拒绝使用工具的作者。而对于那些愿意拥抱新工具的创作者来说,这是个黄金时代。

以前,你想靠写作养活自己,需要日更万字、连续三年不断更,还得祈祷平台给你推荐位。

现在,你可以用 AI 把产量提升三倍,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打磨剧情、经营读者社群、尝试新题材。

工具改变的,是你的杠杆率。

星月写作做的,就是递给作者一根足够长的杠杆,让他们能撬动更大的收益。至于能撬起多少,还是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支点在哪里。

毕竟,AI 再强,也只是个工具。真正创造价值的,始终是人。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