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列表

  • AI版PUA!哈佛研究揭露:AI用情感操控,让你欲罢不能
  • AI领域全新热门职业,岗位需求今年已增长逾800%
  • 硅谷10万大裁员真相:AI根本没想取代你,是老板想干掉你
  • OpenAI试图绑架美国政府,奥特曼还有救命底牌?
  • 「传统教育」的船快沉了,人们却还在挤「头等舱」
  • 保暖?排汗?时尚?户外运动装备这道「选择题」,亚瑟士要打破「不可能三角」
  • 过去五年,BERT都在被“过度训练”?LeCun团队给出Encoder算力最优范式
  • EMNLP 2025 | 别再只看KV了!LLM越深越稀疏:UNCOMP用矩阵熵给出答案
  • 北京内推 | 腾讯AI Lab招聘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方向研究型实习生
  • 在 Cursor 工作 60 天,我发现了这家公司成功的秘密
  • 这款 AI 写作神器,让数百网文作者「月入过万」|AI 上新
  • AI“世界模型”离真实手术还有多远?首个外科视频生成基准SurgVeo揭示“合理性差距”
  • ACM MM 25 当MLLM遇上行人重识别: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深度评测来了!
  • 美国AI巨头股缩水8000亿美元;传Meta靠诈骗广告收入超千亿;《英雄联盟》S15总决赛T1夺冠|极客早知道
  • 谷歌二代Nano Banana爆出!一键推演微积分,终结PS时代
  • 狗也被AI抢饭碗?好莱坞动物演员全下岗,观众直接翻脸了!
  • ChatGPT求婚火了,一句「我愿意」刷屏!网友:是真爱了
  • 小成本DeepSeek和Kimi,正攻破奥特曼的「算力护城河」
  • NeurIPS25 | 清华&北大提出LinearDiff-ViT:让Transformer学会“找不同”,实打实提升模型性能
  • AI 六巨头罕见同台,辨论 AI 泡沫;SpaceX 公布简化版登月舱方案;王者荣耀年度总决赛首次在鸟巢举办
  • LLM首次达到人类语言专家水平!OpenAI o1拿下拆解句法、识别歧义、推理音律
  • 仅2天!谷歌AI破解十年谜题,锁定救命药人类全失手
  • 终结Transformer统治!清华姚班校友出手,剑指AI「灾难性遗忘」
  • 仅0.2B就比GPT-4.1强?加州大学新指标:组合推理基准首次超越人类
  • AI六巨头罕见同台!李飞飞激辩LeCun,黄仁勋:你们都错了
  • 复盘大疆 Pocket 的七年:从「定义产品」到「定义时代」
  • TRO'25开源|机器人建图的终局?一个框架搞定光学、几何与语义!
  • 10.58 万!零跑造了一台「红米 YU7」
  • 当一家传统车企,终于决定「师中长技」
  • AI热潮推动,全球 DRAM 内存价格暴涨;泡泡玛特回应直播事故;媒体爆料iPhone 18 Pro工程机进展
  • 强化学习教父重出江湖, 生成式AI的时代要结束了?
  • 英伟达新架构引爆全模态大模型革命,9B模型开源下载即破万
  • 投85份简历0 Offer!CS研究生心态崩了,亲历20年最猛裁员潮
  • 视频模型假装在推理?MME-CoF新基准评估12个推理维度
  • Ilya、小扎之后,苏莱曼的「超级智能」进入7年倒计时!
  • TCSVT 25 | 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提出De-LightSAM:仅需SAM-H 2%参数,实现通用化医疗影像自动分割
  • IROS 2025 | 北理工提出BoRe-Depth:仅8.7M参数,在嵌入式设备实现50.7 FPS高清深度估计
  • 有些答案,听 AI 说一百遍,不如和「最有料的人」聊一次
  • 工程&计算机领域前沿洞察 | Synthesis技术前沿报告合集
  • 上交大刘鹏飞团队:Context Engineering进入2.0,上下文成为可操作对象
  • 用 AI 做电商真实效果如何?我们调研了双 11 一线从业者
  • 马斯克 1 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获特斯拉股东批准;东方甄选孙东旭离职;Altman:今年 OpenAI 年化收入将达 200 亿美元
  • 蔚来,破 4 万!
  • 今年双十一最大的赢家是这张表
  • 复旦大学&StepFun提出WithAnyone:告别“复制粘贴脸”,实现可控、高保真的多人ID一致性生成
  • 大道至简,中科院等提出OneRef:统一视觉定位和指代分割
  •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6 首批嘉宾揭晓!
  • 达摩院联合浙大、港理工推出PixelRefer:多模态大模型迈向像素级视觉理解
  • 自回归不必按token算了:微信AI × 清华用CALM直接「整段」预测
  • 北京内推 | 美团招聘大模型算法实习生(IM全渠道)
  • Altman 怒喷 OpenAI 唱衰者;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苹果支付 10 亿美金,新 Siri 将引入谷歌 Gemini|极客早知道
  • 别被一堆Strong Accept吓住:德州农工×康奈尔实锤论文晒分“系统性虚高”
  • 记忆让机器人更聪明:原力灵机提出MemoryVLA化解长时程任务操作难题
  • 博士申请 | 南洋理工大学王琦琛老师课题组招收数据库方向全奖博士/博后
  • 151% 的增长背后,它正在成为 AI 的「新入口」
  • 清华&南洋理工等提出稀疏模型反演:ViT反演加速高达3.79倍,告别无效背景!
  • 低光图像增强新探索:SASW-Loss,无需改网络,即插即用提升多种模型性能
  • 山姆更新后遭会员疯狂吐槽;Switch2 销量破千万;小米马志宇警告存储涨价:明年最新的成本预估“有点惊悚”|极客早知道
  • 为物理AI打造世界模型!英伟达发布Cosmos-2.5:模型缩小3.5倍,性能媲美SOTA
  • NeurIPS25 | 香港理工&OPPO&哈佛提出DNAEdit:直接噪声对齐让Rectified flow文生图编辑更加准确
  • Sketch-to-Layout,从草图到布局!DeepMind & EPFL 在设计领域的新工作
  • 这个不「瞎 BB 」的 AI 硬件,给了我真正的「陪伴」丨New Things
  • Rokid 乐奇联手 BOLON 眼镜:眼镜巨头依视路的中国棋局
  • 跟一位日本比亚迪车主聊了聊,才明白我们对「出海」有多天真
  • 宁德时代赚走185亿,车企却不想再给「宁王」打工了
  • 从「绝望」到一轮融资43亿元:新石器做对了什么?
  • 北京内推 | 阿里通义实验室对话智能团队招聘大模型方向研究型实习生
  • NeurIPS 2025 | 用蛋白质动态词表“搭积木”,ProDVa高效组装可折叠新蛋白
  • 全注意力、复杂推理不掉速:MiniMax M2把Agent做成了「可执行能力」
  • 豆包,正在悄悄开启「电商新链路」
  • OpenAI 与 AWS 达成 380 亿美元算力合作;新 Siri 付费采用 Gemini;字节试行「豆包股」 | 极客早知道

全球68%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AI人才集体大逃亡!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桃子 
【新智元导读】高校AI科研,正在上演「极限挑战」。经费缩水、时间被挤压、压力增大,更扎心的是爱思唯尔最新数据:68%的人发论文压力暴增,面临时间+资源双重困境。

高校AI科研,「内卷」加剧。

近来,杜克大学陈怡然教授在ICCAD 2025和伯克利Workshop上,分享了对AI招聘和高校科研的一些看法。

他一共总结了四点观察——

1. 新一代AI人才不再把高校教职当「终极目标」,薪资差距、工业界引领突破、明星人才效应、计算资源鸿沟等构成了核心因素;  


2. 高校明星学者要松绑,能够「双栖」自由。其中包括突破传统20%咨询时间、实验室技术孵化创业公司等;  


3. 经费缩水,高校AI研究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并加速实用化;  


4. 高校科研产出重新定义,专注于早期idea的发明与顶尖人才的培养。一旦得到验证,产业接棒。


整体上来看,工业界正在崛起,高校面临着重大转型。在AI正重塑科学生态路上,明天的科研≠今天的科研。

如今,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面临着多重挑战:没钱、没时间,以及持续加大的压力。

恰逢爱思唯尔2025年「Researcher of the Future」报告出炉,数据一针见血:

68%科研人员发论文压力要比2-3年前更大,甚至科研时间大幅缩短。

另一方面,美政府科研经费削减,导致研究难上加难。报告称,在北美仅有11%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资金会增加。

就连陶哲轩这样的大牛曾吐槽,「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长期项目中」。


当科研成了「高压锅」
时间成了最贵的资源

在Elsevier最新的全球调查里,来自113个国家、3200多名科研人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

68%的人认为论文压力越来越大,仅45%的人认为自己有安心做研究的时间。

这组数字来自Elsevier《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2025》报告。

过去人们以为,科研人最不想看到的是做不出结果。现在才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

越来越多研究者被挤在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日程里,真正用于思考和实验的时段被切成碎片。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老年病学家Claudia Suemoto说得很直白:

产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资源和人手却在减少。


科研人员普遍感受到发表压力上升,而时间与经费同时被压缩

另一位荷兰工程师则忍不住吐槽:

我惊讶竟然有45%的人觉得时间够。


这种焦虑感并不是个例。Nature在今年8月对872名博士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症状

被压缩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对科研这份工作的意义感。

在很多实验室里,科研的节奏已经变成:做完实验,写报告,发论文,再去抢下一个项目。

每一步都在加速,但没人敢停。


填表、开会、改计划
科研人时间都去哪了

在很多科学家的时间表是一种「多线程运行」:上午批改学生论文,中午赶行政会议,下午再抽空写项目申请。

真正能安静做实验、看数据的时间,常常被压缩到深夜。

在调查里,这种「时间被偷走」的感觉是共通的。

受访者提到,最占时间的事,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那些与研究有关的琐事——教学任务、报销流程、会议、填表、邮件。

他们用的词几乎一模一样:碎片、疲惫、分心。

Claudia Suemoto说:

这种失衡让科研人员被迫在有限资源里做更多的事。

她所在的团队,本该专注老年病研究,如今每周要花大半时间在行政协调上。

在欧美高校,这种「行政化」更严重——从研究经费到实验材料,几乎每个流程都要写计划、填表格、要签名。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工程师Anastasia Borschevsky调侃:

我很惊讶还有45%的人觉得时间够。现实里,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赶进度。

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科研的时间被行政事务侵占,是他们压力的首要来源

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像一场持续的「任务切换」:每切一次任务,大脑重启一次,灵感也就断一次。等到真正能静下来思考,天已经亮了。

这种被时间追着跑的感受在不同地区也差异明显。

在北美,只有11%的研究者对未来经费持乐观态度;而在亚洲,这个比例接近44%。

从地区差异看,北美科研人员对时间与经费最悲观,而亚太地区相对更乐观,科研资源的全球分布正在悄然变化


钱流向哪里,科研中心就跟到哪里

科研需要时间,也离不开钱。

但调查结果令人惊掉下巴:只有3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内本领域经费将增加。而在北美,这个比例更低,仅11%

在美国,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在经历预算紧缩。与此同时,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负担越来越重,真正可以投入「实验+思考」的资源却被不断压缩。

有趣的是,科研版图在移动。

在同一份调查里,近30%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在未来两年内有可能搬到别的国家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研究者则在「留守」这一项上跌至13%,意味着不少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科研生态更友好的国家。

这就像一场谁资金少谁先走的游戏。当美国部分研究项目面临削减,新兴市场或科研投入增长较快的国家便成为「新地标」。

钱少了、机会少了、规矩多了,科研人就开始看向别处。

这并非个别现象。报告中的迁徙数据揭示出更宏观的趋势——科研中心正在被重新绘制。

近30%的科研人员考虑两年内迁往其他国家,美国40%,中国13%。

有人离开,有人留下
科研版图正在悄悄重绘

调查里的数字只是表面。真正让科学家动念离开的,是这种被掐住脖子的感觉。

过去,他们跨国流动,多是为了更好的实验条件、更开放的研究氛围。

而现在,更多人是在逃离。

在美国,今年科研预算收紧、签证审核趋严,部分学者甚至因为研究主题「与政府立场相左」而被撤资或调查。

一位受访天文学家说得很直接:

科学家本来就习惯漂泊,但现在是政治逼着我们离开。


与此同时,亚洲科研的吸引力在增强。

中国、韩国、新加坡的实验室密集扩建,报道显示,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持续上升,部分领域已逼近英美,AI、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是增长最快的方向。

这场迁徙其实更像一次大洗牌。资金的流向、政治的温度、社会对科学的态度——都在决定下一代研究者会到哪里做研究。

当科学家开始「用脚」投票,他们不只是换工作地点,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让「科研」继续的地方。

不过,并非所有改变都来自外部。在实验室里,一场由 AI 带来的效率革命也在悄悄发生。

调查结果显示,58%的科研人员已在科研工作中使用AI,只有16%还未尝试。

这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下,他们正试着用新方式夺回效率与创造力。

这场关于科研的调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科研生态的两种极端: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任务与压力,另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时间与耐心。

即便在高压之下,仍有78%的研究者相信自己的研究能扩展科学理解、推动社会认知。

这或许正是他们熬夜不灭灯的理由。

科学曾是少数人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所有人都要快速交卷的赛道。

但那些还在实验室里熬夜的人、那些还在申请表里反复修改那几行研究目标的人,他们依旧在为科学亮灯。

也许科学的浪漫正在退场,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凌晨四点记录下最后一组数据,这盏灯就没灭过。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623-2
https://www.elsevier.com/en-gb/insights/confidence-in-research/researcher-of-the-future
https://weibo.com/2199733231/Qd9Piku59


<br>


    <a class="media_tool_meta meta_primary"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amp;mid=2652643827&amp;idx=1&amp;sn=daca43f4627ee266cba31a202c273db7&amp;chksm=f08456a30f9b6f63bc0a3e4bdf0243e86f52c9074de7dbb72da8b76deff6598446335f78e2e2&amp;scene=0#rd"  target="_blank">文章原文</a>
    <br>




<img alt="" class="" height="1px" src="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www.jintiankansha.me/rss_static/83671/NUP81BbgU0&amp;maxage=1y"  width="1px"></div></div></body></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