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君 2025-11-12 19:49 江苏
AI编辑终于迎来了“既要又要还要”的时代!
论文标题: ConsistEdit: Highly Consistent and Precise Training-free Visual Editing
作者: Zixin Yin (香港科技大学), Ling-Hao Chen (清华大学, IDEA研究院), Lionel Ni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香港科技大学), Xili Dai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代码仓库(已开源): https://github.com/zxYin/ConsistEdit_Code
录用会议: SIGGRAPH Asia 2025 Oral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关于AI视觉编辑的新工作。不知道大家在用AI工具编辑图片或视频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烦恼:想给人物换件衣服颜色,结果背景也跟着变了;或者想让图片里的物体动起来,结果物体的“长相”都变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尴尬,正是目前很多AI编辑工具的痛点。
最近,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IDEA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研究者们,共同提出了一种名为ConsistEdit的全新视觉编辑方法,它似乎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曙光。这项技术发表在了最新的论文中,旨在实现高度一致且精准的无训练视觉编辑。
简单来说,ConsistEdit就像一位既能“脑洞大开”又能“精打细算”的艺术家。它不仅能精准地按照你的文本指令(Prompt)修改图片或视频的指定区域,还能奇迹般地保持其他区域“纹丝不动”,甚至在编辑区域内也能保留住原有的结构和光影细节。
“鱼与熊掌”的困境:AI编辑的难题
在深入了解ConsistEdit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目前的文本引导式视觉编辑技术,尤其是那些无需重新训练的“即插即用”型方法,虽然灵活高效,但普遍存在一个核心矛盾:编辑强度与内容一致性难以兼得。
编辑强度够,一致性差:为了让编辑效果明显,模型可能会“用力过猛”,导致编辑区域的原始结构(如衣服褶皱、头发纹理)被破坏,非编辑区域也出现不该有的“色彩污染”或内容扭曲。
一致性好,编辑强度弱:如果过于强调保持一致性,编辑效果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按照指令完成修改。
这个问题在多轮编辑或视频编辑中尤为致命,因为微小的错误会不断累积,最终导致整个作品“面目全非”。
上图就直观展示了ConsistEdit的强大之处。无论是多轮编辑(a)、多区域编辑(b),还是平滑地控制一致性强度(c),它都表现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远超现有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适配包括MM-DiT在内的各种新架构(d)。
另辟蹊径:从MM-DiT架构中发现新大陆
近年来,生成模型的架构正从大家熟悉的U-Net逐渐转向基于Transformer的架构,特别是多模态扩散Transformer (Multi-Modal Diffusion Transformer, MM-DiT) ,像Stable Diffusion 3就是基于此架构。MM-DiT在融合文本和视觉信息方面引入了新机制,这也为解决上述编辑难题提供了可能。
ConsistEdit团队深入分析了MM-DiT的注意力机制,并总结出三个关键洞见:
视觉信息是关键:编辑操作应仅限于注意力机制中的视觉部分 (vision parts) ,干扰文本部分 (text parts) 容易导致生成不稳定。
所有层都重要:与U-Net不同,MM-DiT的每一层都保留了丰富的语义内容。因此,注意力控制必须应用于所有层,而不是像过去只关注某些特定层。
Q、K、V的“分工”:注意力机制中的Query (Q)、Key (K) 和Value (V) token可以“分工合作”。通过控制Q和K,可以有效保持结构;而控制V,则能更好地保留内容。
上图可视化了MM-DiT不同注意力层中Q、K、V视觉token的投影,可以看到各层都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印证了“所有层都重要”的观点。
ConsistEdit的核心魔法:掩码引导的注意力融合
基于以上发现,ConsistEdit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专为MM-DiT设计的注意力控制方法。其核心可以概括为“掩码引导的注意力融合” (Mask-Guided Attention Fusion) 。
如上图所示,整个流程可以概括为:
输入与逆向: 给定源图像/视频 和源提示词 ,首先通过逆向过程得到能够重建它的初始噪声 。
掩码引导的注意力融合: 在生成目标图像 的过程中,ConsistEdit会根据目标物体自动生成一个掩码 ,精确区分“编辑区”和“非编辑区”。
结构与内容分离控制: 这是ConsistEdit的核心。在生成过程的特定阶段(由超参数 控制),它会执行以下操作:
编辑区 (Structure Fusion): 为了在改变颜色或材质的同时保持原有结构(如衣服褶皱),ConsistEdit会将源图像的Q和K视觉令牌“嫁接”到目标图像的生成过程中。这相当于告诉模型:“结构照搬旧的,但外观请按新提示词来画”。其核心公式可以简化理解为:
这里, 和 代表从源图像提取的、携带结构信息的视觉令牌。这个操作只在 的早期去噪步骤执行,以建立稳定的结构。
非编辑区 (Content Fusion): 为了确保背景等区域“纹丝不动”,ConsistEdit更进一步,直接将源图像的V视觉令牌也复制过来。V令牌富含颜色和纹理信息,通过这一步,可以实现像素级的完美保留。最终的注意力计算融合了对Q, K, V的精细控制:
通过这种精细的“分而治之”,ConsistEdit实现了在编辑区域内保持结构一致性,同时在非编辑区域保持内容的高度保真。
上图对比了不同的V token交换策略,证明了仅交换视觉部分的V token(Vision-only V)能在高一致性设置下带来最佳的内容保留效果。
此外,论文还引入了一个一致性强度参数,它控制着从哪个时间步开始进行融合。通过调整,用户可以平滑地控制编辑结果在“更像原始结构”和“更贴近新提示词”之间进行权衡,实现了从“保留结构”到“改变形状”的灵活过渡。
实验效果:眼见为实的强大
说了这么多原理,效果究竟如何?研究者们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实验,并将ConsistEdit与SDEdit、UniEdit-Flow、DiTCtrl等多个SOTA方法进行了对比。
结构保持能力遥遥领先
在最考验结构一致性的“改变颜色/材质”任务中,研究者们使用了 Canny 边缘检测后的结构相似度(SSIM)作为指标。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RF-Solver和FireFlow两个平台上,ConsistEdit的Canny SSIM分数达到了惊人的0.87左右,而基线方法只有0.5-0.6的水平,甚至和“固定种子生成”(Fix seed,相当于没有保持结构)的结果差不多。这意味着其他方法在编辑时,结构基本已经“面目全非”了。
在更全面的评测中,ConsistEdit同样取得了全方位的胜利。无论是结构一致性(Canny SSIM)、背景保持度(BG Preservation),还是与目标文本的匹配度(Clip Similarity),都拿下了第一。
结构一致性:在需要保持结构的“改变颜色”和“改变材质”任务中,ConsistEdit的Canny SSIM达到了0.8811,显著高于其他方法,意味着其在编辑后更好地保留了边缘和结构细节。
背景保留:在非编辑区域的内容保留方面,ConsistEdit的PSNR和SSIM分别高达36.76和0.9869,这意味着背景几乎没有发生不必要的变化。
编辑准确性:在CLIP相似度上,ConsistEdit同样取得了最高分,说明编辑结果与目标提示词的语义最匹配。
用户研究也显示,超过71%的参与者更偏爱ConsistEdit的编辑结果。
质性对比:一图胜千言
当然,对于图像生成任务,视觉效果才是最直观的。
结构保持编辑:如下图所示,当任务是“将鸟换成钩针鸟”或“将紫丁香换成橙丁香”时,ConsistEdit不仅准确地改变了颜色和材质,还完美保留了鸟的轮廓和花的形态,甚至光影都非常自然。相比之下,其他方法要么编辑不到位,要么引入了奇怪的伪影。
结构改变编辑:即使在需要改变物体形状的任务中(如“将猫变成老虎”),ConsistEdit也能在改变主体身份的同时,很好地保留背景和其他无关元素。
多轮编辑与真实图像编辑:ConsistEdit的稳定性使其非常适合进行连续的多轮编辑。如下图,从一张真实照片开始,可以依次改变衣服颜色、人物动作和发型,每一步都非常稳健。
视频编辑:该方法同样能无缝泛化到视频编辑。如下图,将视频中的“绿色玩具船”改成“暗红色玩具船”,ConsistEdit不仅颜色修改准确,而且在整个视频序列中保持了高度的时间一致性,没有出现闪烁或伪影。
总结
总的来说,ConsistEdit通过对MM-DiT架构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的注意力控制机制,首次在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实现了兼具强大编辑能力和高度内容一致性的视觉编辑,为下一代AI内容创作工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大家对这个方法怎么看?你觉得它最可能先被用在哪些场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