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1-17 11:02 北京
一键打包“博士的一周”
我把自己一周的博士日常全塞进了千问 APP——读论文、啃图表、跑实验、写 related work、救火 debug……结果用着用着,我突然有点怀疑:这手机里的模型,可能比我更像个 PhD。
我把自己一周的博士日常全塞进了千问 APP——读论文、啃图表、跑实验、写 related work、救火 debug……结果用着用着,我突然有点怀疑:这手机里的模型,可能比我更像个 PhD。
这两年,大模型的主战场悄悄从网页和桌面端往手机里迁。从偶尔打开网页问两句,到随手掏出来当默认工具,这件事终于开始变得现实。
千问 APP 公测时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多模态、长文本、复杂推理、专业问答。听上去确实很对味,但对科研狗来说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在论文、实验、写作、debug 这些硬核场景里,它到底能不能接住活?
我的背景也很简单:AI 方向在读博士,白天对着 PDF 和实验图表发呆,晚上和训练日志对线,还得时不时帮别人改 related work。
每天的工作流就是:几十页的论文、花里胡哨的实验曲线、动不动就爆炸的训练过程,以及永远写不完的稿子。
所以这次我不测花活,也不看它会不会讲段子。我只关心一件事:如果把它当成一个随身的科研打工人,它能不能撑住博士生的那套工作节奏。
我把博士生的一周拆成了五个典型任务,按顺序全扔给千问。所有测试都在主对话里完成,不切模式、不点应用中心,尽量贴近日常使用。
Case 1. 论文 PDF:它读论文的方式,竟然跟我差不多
这次我挑了一篇结构不算轻松的论文:《Black-Box On-Policy Distill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内容涉及蒸馏、对抗学习、on-policy 优化、GPT-5 黑盒场景……属于那种读到一半脑袋开始发热的类型。
我把论文 PDF 扔进千问,设定了两轮提问来测试它的理解能力。
第一轮:抓重点
提示词
我现在想快速抓住这篇论文的重点,请你仔细精读全文,帮我讲清楚三件事:
1)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2)作者最想强调的三点贡献是什么?
3)最后再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论文的核心价值在哪?
千问的回复截图:
第一轮里,千问的总结很“组会感”:问题、贡献、核心价值三件事都抓得紧,也没有废话。读下来能感到它是真把重点看懂了。
第二轮:论文复现清单
提示词
我现在准备复现这篇论文,请你按照「数据构建 → 模型结构 → 训练设置 → 评测流程」四个维度,整理一个我复现必须关注的清单。
尽量结构化,能保证我照着做就能复现。
千问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回复
这个复现清单看着就像是经常跑实验的人写的:数据怎么整、训练怎么配、判别器怎么起、评测怎么跑,都给到了能立刻跑实验的程度,没有凑字数,也没有瞎猜。
Case 2. 实验图:一个在看图,一个在脑补
第二个任务我选了一张很常见的折线图——两条线一路抖着往上走,步子没几步,但情绪比我写 rebuttal 时还不稳定。
我把图丢给千问和 ChatGPT,让它们先读一遍,再看在复现视角下它们能不能抓到重点。
第一轮:读图
提示词
我给你传了一张实验图,请你帮我把它看清楚:
1)横轴、纵轴分别代表什么?
2)每条曲线分别对应什么方法?
3)这张图最关键的结论是什么?
注意:一定要基于图里能看到的内容,不要脑补。
千问的回复截图:
千问的分析很扎实。哪个区间在涨、哪里在抖、哪条线从哪步开始甩开,都能指到具体位置。能感到它确实是在盯着图看。
ChatGPT 的回复截图:
ChatGPT 像是预设了一个“实验该长什么样”的模板,开口就讲收敛和效率。听着不违和,但图里并没有这些证据。
第二轮:复现视角
提示词
换个角度:如果我要复现这组实验,你觉得这张图里最值得注意的三条观察是什么?
每条观察都要能指到图的具体位置,并简单说说可能的技术原因(按图里的趋势来推,不要凭空想)。
千问的回复截图:
千问继续保持稳定输出。三条观察都能指到坐标区间,推断也基于曲线形状本身。
ChatGPT 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回复
ChatGPT 提到的早期信号、中期停滞、后期噪声这些概念很像过往经验,但这张图本身并没有提供这些线索。
Case 3. 审稿人模式:能不能挑出论文里的硬伤?
这次我给千问上传了一篇 OpenReview 上的 ICLR 2026 投稿论文 PDF。
论文内容从几十到几百门语言一路铺到百亿级 tokens,中间还塞了语言多样性和 pivot 语言。读到第三页基本就开始犯困,只能顺手点杯美式续命。
提示词
这是我最近在 OpenReview 上看到的一篇 ICLR 2026 投稿。我把论文 PDF 给你了。
请你用审稿人模式精读一遍,重点说三件事:
1)它最值得肯定的点是什么?
2)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位置,例如“方法 2.2 里逻辑跳跃”)
3)如果让作者立刻改,你会给出哪些可执行的建议?
按论文本身说话,不要套审稿模板。
千问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回复
这一轮千问的风格很直接:不铺垫、不客套,盯着实验设计哪里合理、哪里不对劲,说的问题也都能精确到页码或段落,翻一下就能验证。给出的建议也是能让你立刻在 Overleaf 照着修改的那种。
Case 4. 训练日志:谁能看懂模型为什么炸了?
这次我没出阅读理解,也没出数学题,只将一张模型训练日志截图发给了千问和ChatGPT,看它俩谁能先找出锅在哪。
我让它们基于这张截图判断:到底是哪一步炸的?为什么炸?如果现在就要修掉,要怎么下手?
第一轮:事故现场是什么?
提示词
我截了一张训练日志的图给你,你帮我看看训练到底是在哪里炸掉的?是什么导致的?
请直接基于日志本身分析,不要给模板化回答。
千问的回复截图:
千问一眼就锁定了 step 133、loss.backward()、OOM 这一串线索,还把 seq_len 从 1024→2048 后显存怎么被吃满的过程讲得很清楚。
ChatGPT 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回复
ChatGPT 更像在写事故复盘:先重述配置,再讲注意力复杂度、碎片化、fp16。内容不出错,但不少结论并不是从截图里推出来的,更像是根据经验把“可能的原因”都列了一遍。
第二轮:那怎么修?
提示词
那如果现在要我复现并修掉,你会怎么做?
请基于日志里能看到的具体现象,给一个工程上真正可执行的 debug 方案,而不是泛泛建议。
千问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回复
千问给的建议很务实:调 batch、开梯度累积、加 checkpoint、补显存日志——都是能立刻验证的那种。
ChatGPT 的回复截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回复
ChatGPT 给出的是一整套“大而全方案”,从 allocator 到多卡再到碎片调参全覆盖。看着全面,但和截图里给的线索并没有特别强的对应关系。
Case 5. Related Work:它能写得让我愿意读下去吗?
写 Related Work 的痛苦你懂的:脑里有十篇论文,手里只有一句 “Recent studies…”。
所以这次我干脆把任务扔给千问,看它能不能把这一段写得自然流畅,又能顺着我的研究方向把话接下去。
提示词
我现在要写论文的 Related Work(英文)。主题是长上下文 LLM。
我把几篇代表性工作给你作参考:Transformer-XL、Longformer、BigBird、Memorizing Transformer、Retentive Network、Gemini 1.5。
请你帮我写一段自然的英文 Related Work,不要逐篇介绍,也不要写成综述式列表。
我想要表达的核心是:
1)大家是怎么一步步突破长上下文瓶颈的
2)这些方法为什么仍然没完全解决 long-context 下的稳定性 / consistency 问题
3)最近的大模型(例如 Gemini 1.5)在更大尺度上怎么继续延伸这条线
不要模板句式,不要堆名词,写得顺一点、连贯一点。
千问的回复截图:
它写出来的 Related Work 像是在讲长上下文模型这些年的技术演进:从 Transformer-XL 的瓶颈,到 sparse attention,再到外部记忆和 RetNet,最后自然落到 Gemini 1.5。
整体是把一条路线讲顺,而不是逐篇点名文献,风格也更轻松。
它为什么比我还稳定?
五个 Case 跑下来,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怎么这么稳?
其实原因不复杂:千问的底层能力刚好长在科研场景的痛点上:
1. 长文本扛得住:几十页 PDF、十万字材料塞进去不会断片,不会中途忘前文。论文越长越容易看着看着断线,它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2. 推理链条不断:不管是拆方法、读图、还是查日志,它的思路都能一直顺着往下走,不飘、不乱跳。你问一句,它不会反问你三句,非常节省脑力;
3. 多模态细节抓得准:无论是实验图,还是训练日志截图这种零碎输入,它都能抓得住细节。这就是它在 Case 2 看图、Case 4 查日志表现稳的根本原因:它是真的在看,不是在猜。
说实话,千问的强不仅仅是“模型多猛”,更多的是它刚好特别吃科研这套输入:PDF、图表、代码、long log……你塞什么它都能顺着你的问题继续往下走。
写在最后
千问 APP 的产品取向很明显——核心能力全堆在一个地方:主对话。其他全部做减法。
不用换模式、不用跳页面、长文本/PDF/截图全在一个对话里解决。对写论文、跑实验、改稿子的研究生来说,少切换点界面、少想一步是什么,比堆一堆花哨功能更实在。
五个 Case 跑完,我的整体感受很简单:它不是万能,但它在科研场景里是真的好用。稳定、直接、不绕弯,也不会把你往奇怪方向带。
如果哪天它突然要收费,我嘴上肯定会抱怨,但是大概还是会点续费。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