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1-18 14:09 北京
把数据格式玩成行为艺术
本来只是一条技术帖:“RIP JSON”。结果短短 48 小时内,TOON、VSC、GOON、BONER 五花八门的格式像烟花一样在工程师圈子里连续炸开。
人人都在造新格式,人人都在玩梗,人人都在做对比图。看起来像在讨论技术,实际上更像在参加一场“格式大乱斗行为艺术”。
最近没刷技术社区的人,大概率无法理解:一个数据格式,怎么能在两天内从“革命”变成“笑话”,然后被玩成“全民梗图素材”?
让我们从那条“RIP JSON”开始讲起。
这两天,一条帖子突然火了。不是官方发布,也不是论文安利——只是有人晒出一段奇怪的新格式,名字叫 TOON(Token-Oriented Object Notation)。
声称比 JSON 少 40–60% 的 token,字段名不再重复,结构更接近 LLM 的思维方式。
那句后来被做成梗图的文案:
“JSON was built for humans.
TOON is built for machines.”
再加上那组极具降本增效气息的对比图:
JSON 大约要 125 tokens,TOON 只要 70。这差距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满。
在 TOON 的 GitHub 页面里,它被描述为“为 LLM 优化”、“字段声明一次即可”、“round-trip 回 JSON 无损”。
Github 地址:
准确卡住了当下工程师的痛点:token 真贵,JSON 确实有点啰嗦。
于是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TOON 会不会是 LLM 原生格式?
结构终于有人管了
看起来真要火
但社区的讨论从来不可能一直保持正经。一张梗图突然出现,把很多人瞬间拉回现实——
因为 TOON 的扁平化结构,看上去……确实像是换皮 CSV:字段列表 + 逗号分隔值,只是包装更“LLM 原生”而已。
有人笑称:这不是新格式,这是 CSV 的元宇宙皮肤。
本以为吐槽两句就结束了,大家继续讨论 TOON 的设计哲学、解析速度、schema 能不能扩展……
结果没想到——真正的混乱,这才刚开始。
第二天,一位网友甩出一个更激进的格式:VSC(Values Separated by Comma)。写法简单到像是 Excel 的精神续作,并贴出了震撼对比图:
从这张图开始,TOON 的“新标准时刻”正式结束。
社区统一画风变成了:
有人调侃:“TOON 想杀死 JSON,结果被一条 CSV 杀回去。”
也有人说:“TOON 走路,VSC 御剑飞行。”
但这波混战的荒诞感才刚刚开始。
当极简主义的 VSC 引发火热讨论时,另一位网友开始往相反方向冲刺。他带来了 GOON(General Object-Oriented Notation)。
这东西完全不讲 token 节省,语法极繁,像从 1990 年代的配置文件里召唤出来:BEGIN、END、DEF、缩进、块、再嵌套。
接着,更离谱的角色登场:BONER(Binary Object Notation Enhanced Redundancy)。
它的宣传图可谓 TOON 宇宙的混沌顶峰:
看到图里那句 slogan,大家基本就放弃继续讨论技术了——
“Enhanced Redundancy. By reinventing ASCII Girlboner.”
(增强冗余:靠重新发明 ASCII 女生编码——别问,问就是离谱。)
到这一步,大家的心态彻底摆烂:从“认真分析格式”瞬间切成了“算了算了,咱们也开始把格式当乐高随便拼吧”。
然后事情开始变得……不太对劲。
TOON、VSC、GOON、BONER 还没闹完,另一边突然有人把这些玩梗图拿去认真分析了,还是一本正经的那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看到这些截图的时候大家都懵了。这明明是网友乱画的格式宇宙,怎么还给整出《未来数据格式趋势洞察》了?
“演化路线图”、“高吞吐场景”、“结构表达密度”、“最佳实践”这些词让人看了不得不:???
这是把玩梗……当成技术标准了?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就连 ChatGPT 也跟着误会了。
它居然开始讲:VSC 是 token-efficient format,适合 high-throughput,有严格 schema(???)。
我只能说一句:大哥……你被骗了。
VSC 原帖作者本人看到这一切之后的反应更好笑。
网友随手发的 shitpost,到了 LinkedIn 手里秒变白皮书。到了搜索引擎里:变共识。到了 LLM 手里:变行业趋势。
互联网第一次实现了:“玩梗 → 被误会 → 被包装 → 变成事实”的全链路。
到了这里,已经没人再关心 TOON 是不是好格式了。
节奏完全变成:
第一天:“TOON 大杀四方!”
第二天:“VSC:让我们用 CSV 打败世界。”
第三天:“GOON & BONER:格式不重要,好玩最重要。”
第四天: “LinkedIn:这必须写成 12 页技术白皮书。”
第五天: “ChatGPT:我总结了五大趋势。”
这速度已经不是“快”, 是荒诞得顺理成章。
所以 TOON 到底输给了什么?
不是 JSON。不是 VSC。不是 GOON 或 BONER。而是输给了:玩梗的速度。误读的速度。平台包装的速度。模型吸收的速度。
格式变成了 token:生得快、传得快、死得更快。
你不是被格式淘汰。你是被下一张梗图淘汰。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