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带你吃瓜的 2025-11-21 13:33 北京
剧情比论文跑得还快
ICLR 2026 论文区还在卷,审稿区却直接演成了春晚。今年的 ICLR,吃瓜才是主线剧情。
ICLR 2026 论文区还在卷,审稿区却直接演成了春晚。今年的 ICLR,吃瓜才是主线剧情。
ICLR 每年都卷,但今年的 OpenReview 多少有点离谱。
一边是模型层出不穷。另一边,是审稿人、作者、围观群众三方在评论区轮番上台,贡献了足以写进《学术圈名场面年鉴》的现场。
有人被 40+40 条灵魂拷问摁在地上写 rebuttal;
有人在评论区直接破防对喷;
有人和审稿人对线到 AC 下场调和;
有人被“0 分三连”劝回 TPAMI;
还有论文因为 AI citation 闹出“Jane Doe”名场面,不得不道歉撤稿。
如果你今年没投稿 ICLR,那至少别错过今年的吃瓜。
Case 1. 40+40 灵魂拷问套餐
这篇论文收到的审稿意见,大概是今年 ICLR 最先冲上热搜的。
审稿人一上来就是堪称“满汉全席”的审稿结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80 条问题,对应 80 次灵魂拷问。作者还没开始写 rebuttal,就已经听到自己碎了一地的声音。
有网友把整份评论丢进 AI 检测工具,结果精准得吓人:
评论区一阵哗然:
“这审稿不是 GPT 写的,就是 GPT 同学写的。”
“问题比论文页数还多,这合理吗?”
“审稿要是这么卷,那明年是不是要配套一份 80 条弱点的 prompt?”
就在大家都认定这是 AI 审稿时,审稿人亲自下场“澄清”:
更离谱的是,中枪的其实不止这一篇论文。
另外两篇投稿也喜提了同款“40+40 灵魂拷问套餐”。弱点 40 条、问题 40 条,连句式都像从同一份模版里印出来一样:
随后审稿人还在评论区正面回应了“小红书”上的相关讨论,瞬间把原本严肃的 OpenReview 氛围拉成了跨平台撕逼现场。
这是今年 ICLR 的第一个大瓜,也正式宣告:OpenReview 的戏,今年格外多。
Case 2. OpenReview 秒变修罗场
这句话堂而皇之出现在 ICLR 的评论区。甚至一度让人以为走错了片场。
事后,这条评论被秒删,发言者也赶紧发了道歉:
但大家都懂——道歉永远没有截图传播得快。
这件事最荒诞的地方,不是“有人吵架”,而是——这是顶级学术会议的审稿页面。
匿名、压力、情绪全都到临界点时,评论区立马开战。
今年 ICLR 也顺便给大家补了一课:科研圈一旦开撕,真比谁都不讲武德。
Case 3. 作者 vs 审稿人正面对线
如果今年要颁发“最具观赏性的对线奖”,这篇论文一定榜上有名。
故事从一句阴阳到不行的 strengths 开始:
审稿人一顿疯狂输出:
“这是 1980s 的想法”
“MoE 两个 expert 不叫 MoE”
“你这就是 k-means”
“对文献缺乏理解”
作者直接被激怒,当场回敬一句:
随后开始逐条反击审稿人的逻辑、质疑审稿人对深度学习缺乏理解,火力密度堪比 rebuttal 特别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AC 闻讯火速赶来灭火:
然而作者完全不接招,连 AC 一起怼了回去:
整段看下来,你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模型越复杂,认知越不一致;认知越不一致,对线越是瞬间起火。
今年 ICLR 的戏,不只是“情绪戏”,更是专业对线的教学现场。
Case 4. 0 分三连:请回 TPAMI 继续吵
这篇脑解码论文其实是 TPAMI 多年老矛盾的续集。作者把它搬来 ICLR,本意是想继续回应争议。
审稿人看完直接给出年度最刀建议:
另一位审稿人刀法更狠:
最后的评分非常一致:0 分,0 分,0 分。
这种场面学术圈几乎年年上演:作者想换会议继续讲道理,审稿人一眼看穿——这事不归 ICLR 管,麻烦回 TPAMI 接着吵。
Case 5. Jane Doe 正式登上 ICLR
压轴必须是今年最魔幻的一幕。
这篇来自清华团队的脑科学论文,一提交就遭遇了审稿人的集体围攻。
四位审稿人几乎同时盯上了同一个点——引用里有严重异常:
等读者真正翻到 references,才发现四人的反应为何如此一致——文献列表里赫然写着“John D Smith” 和 “Jane Doe”。
作者看到审稿意见后很快提交了更新版,声称引用已全部修正。
但审稿人随手再查:错误仍然存在。连更新版都改不干净,这篇论文算是彻底没救了。
在几位审稿人连续点名之后,作者开始不断道歉,语气从解释逐渐变得近乎卑微:
最后论文走向了唯一的结局:撤回(Withdrawn)。
这件事真正的冲击在于:AI 不是帮你节省时间,而是可能帮你凭空造出一条不存在的引用。
当 “Jane Doe” 出现在 references 的那一刻,这篇论文的命运其实就已经写好了。
结语
今年 ICLR 的论文区依旧卷,但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审稿区这一连串“学术圈名场面”。今年的 OpenReview 已经彻底突破了“同行评审”的范畴,演成了一场真实版春晚。
这些戏剧瞬间之所以值得记录,不是因为好笑,而是因为它们正揭开一个现实:大家一边赶毕业、一边赶论文,节奏快到飞起,审稿区的火气自然就控制不住。
ICLR 2026 留下的问题,远比给出的答案更多。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论文不一定看得完,但瓜肯定吃得完。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